魏明帝将要讨伐蜀国,朝廷内外都说“不可。”刘晔入朝与明帝商议时说“可讨伐”,但出来和朝廷大臣讨论的时候却又说“不可”。刘晔有胆有识,谈论起时政有声有色很动听,中领军杨暨是明帝的亲信大臣,也看重刘晔,是持不可伐意见中最为强硬的人。每次从朝廷出来杨暨就去拜访刘晔,刘晔都对他讲不可讨伐的道理。
后来杨暨和明帝谈起伐蜀的事,杨暨恳切地进行规劝。明帝说:“你是个书生,怎么知晓军事?”杨暨谢罪说:“我的话诚然不足采纳,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常常说蜀不可讨伐。”明帝说:“刘晔与我说蜀可伐。”杨暨一听不对劲,于是说:“可以把刘晔叫来对质。”
明帝下诏让刘晔来,但在问话的时候他却始终不说。后来刘晔单独晋见明帝:“讨伐一个国家是一项重大的决策,我知道这件大事后常常害怕说梦话泄漏出去增加罪过,怎么敢向人说这件事?用兵之道在于诡诈,军事行动没开始时越机密越好。陛下公开泄漏出去,我恐怕敌国已经听说了。”明白了原委后明帝当面向他道歉。
刘晔出来后责怪杨暨说:“渔夫钓到一条大鱼就要放长线跟在后,必须到可以钓上来的时候再用线将它提起,那就没有得不到的。帝王的威严难道只是一条大鱼而已?你诚然是正直的臣僚,然而计谋不足以采纳,不可不仔细想一想。”杨暨于是也当面向他道歉。
事物总是一体两面甚至多面的。对于刘晔的机谋有人欣赏也有人不屑。有人对明帝说:“刘晔不尽忠心,善于探察皇上的意向而献媚迎合。请陛下试一试,和刘晔说话时全用相反的意思问他,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您所问的意思相反,说明他和陛下的圣意一致。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您所问的意思相同,那他的迎合之意就必然暴露无遗了。”
明帝采纳了这个人的意见来检验刘晔,果然发现他的迎合之意,从此就疏远了他。
从此,这个精于知人、料事如神的谋士因失宠而发狂,在太和六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鸿胪,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最后忧虑而死。
对于刘晔这种为人之处世之道,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傅玄称其为“巧诈”,并说“巧诈不如拙诚”。
刘晔曾经进谗言说尚书令陈矫专权。陈矫十分害怕,把这件事告诉给儿子陈骞。陈骞说:“主上圣明,您是大臣,如果不能融洽,不过不当三公而已。”几天后,明帝的不满之意果然消除。刘晔的巧诈确是比不过陈骞的拙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