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建校至今,我们的集备模式几经改革。每一次改变,我觉得都是对老师的鞭策与提升。从上学期,我们开始使用集备工具单,对老师而言,这更是跨越式的改变与提升。有的老师可能在心里直呼:好难呀!臣妾做不到呀!是的,不容易,每一次改变都是自我的突围。我是接触了集备工具单几次后,再加这一次全面梳理,才渐渐有了点感觉。我是本着承担即成长的理念,今天才敢于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我认为,集备工具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老师们的备课思维可视化。是一种抓手,就像思维导图,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梳理知识的过程。“世界上要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人,思维模式的形成,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以集备工具单为抓手,反复操练,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自然而然、或多或少就会形成了这样的备课思维模式。所以,我的态度是面对新举措来的时候,欣然接欣,适时改变才是正确的作法。
今天我交流的题目中,特别加上了一个副标题“基于目标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在集备工具单里,主要有三大版块: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策略。(课件1)放在首位的就是学习目标。
这是因为“目标”很重要,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教学的灵魂,决定着学习活动、评价任务的设计和学习方法的选择。“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要想确定好学习目标,至少要用3个小时。在我们集备工具单,第一项就是定学习目标,然后是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学习评价、学习活动,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些标题中的共同的字眼是“学习”,而不过去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活动,这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包括我们观课议课活动量表中,四个维度中,放在第一位的仍然是“学生学习”。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我主要讲三点。
1.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我们从哪里入手呢?老师说,教学参考用书上有啊!可以参考,但是你得整合或者梳理,知道它来自哪里。
旧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五个方面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2022版课程标准则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对不同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那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我们都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学习目标的数量适宜,四条之内,一单元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举例:出示集备工具单
2.学习目标的准确表达。
在目标的陈述上,要注意行为对象、行为主体永远都是学生,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所以,在学习目标表述中,一切脱离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语言都是不应当出现的。
ABCD模型,目的是帮助我们正确的表述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在表述学习目标时要尽可能使用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复述、默写、背诵、辨别、区分、比较、使用”等。有的会出示这样的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学会......”,你看,这样的表述的就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行为。这样的表述就是不正确的。
3.学习目标的论证。
确定这个目标后,我们就需要分别找到四个依据对其进行论证。目标的论证,需要逐条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比如,先是识字与写字这条学习目标的确定,寻找到四个依据,达成共识。然后是第二条目标的确定,寻找论证依据。四条目标,就是完整的四轮论证过程。
(1)学理依据——学科教材。确定目标时,要注意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包括单元主题、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单元目标。我们还得关注课文的出场顺序、课后习题,这些都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关键。甚至关注教材在不同学段的纵向联系。目的是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确定学习目标。
(2)法理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
(3)事理依据——经验借鉴。名家、名课、教参、自己的教学经验。这里的教参是教学参考用书,而非教材全解等。
(4)学情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
课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年级都有一个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的是预测,四年级的是学会提问,五年级是阅读有一定的速度,六年级是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学习阅读的方法,算是特殊的单元。我们看,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每篇课文的出场顺序不一样,也决定了它的作用和价值是不一定的。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要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链接集备工具单。
学习内容:明确本单元都有哪些课文组成,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所承担的任务。明确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及《语文园地》中的内容。
重点:在整体把握单元语文要去及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难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难点,基于学习及语文要素,对难点进行分析。老师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在集体研备中寻求好的突破口,从而找到解决学习难点的最佳突破口。
二、学习评价
在集备环节二的部分,是进行学习评价的研讨。也是分为了分享、研讨、确定这样的流程。但是相对来说,没有学习目标用时长,不需要找四大依据。但是对于学习评价的问题,我想提一些建议。在《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评价建议这样叙述: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意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评价方式、评价工具、评价语言。其中,我们老师们运用最多的就是评价语言,还有很多老师会认为,我们使用了评价语言,就是教学评一体化了。其实不是的。评价工具——尤其是评价量表,现在也越来越得到了老师们的重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这些评价量表的使用,绝对不是在学生完成相关活动任务后,我们再设计或者再发布给学生的。而是我们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就得考虑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以检测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或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更是一种导向和标准,让他在开始一项学习活动时,教师应提前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就应该我要怎么做,需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
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呈现
我们在进行单元备课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尝试从单元整体的角度来进地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有的老师说,哇,又任务群。其实,这个单元就是一个主题,一二年级虽然没有单元导语页,但其实也一个单元的课文也是有一个主题的。根据每篇课文在单元内的出场顺序、课后习题等,设计一个重要的学习活动,几篇课文串在一起,就是学习任务群。我们在进行集备时,往往是单元备完后,只对一节课进行了详备。严格意义上说,每篇都是详备的。时间有限,大家也可以对每篇课文的一个重要活动进行设计,这样既能把握单元内每篇教材的重要作用,又可以将本单元里三篇或者四篇、语文园地、习作等重要的学习活动设计出来。同时有助于形成单元学习成果。
链接课例。
三、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活动的设计部分。通过设计什么样的活动,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目的是优化学习的过程,提升学习活动的效果。比如:有的活动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预学、讨论、复习,总结,讲述、板演、拓展运用、表演等。
我的理解是,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加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校本研修与观课议课
最后,我再说一说观课议课和校本研修。对于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大家仿佛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这是六位一体的校本研修模式。
集备模式:四备三上三反思
四备:自主备课、集体备课、观课议课、自主再备
三上:心时自己上课、试课、全体上课
三反思:集备后的第一次反思
观课议课后的第二次反思
全体上课后的第三次反思
我们的集备成果,只有在观课议课活动中才能得到有效验证。所以我们的观课议课活动绝对不能和集备活动相隔离开,我们要从中感受学习目标达成度,并且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在观课议课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维度观察我们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学习策略有效不?今天该怎么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让集备、观课议课活动相互促进提升。前期发现老师们议课的时候,有分组,但是不知道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总结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效果如果。而是一味地把主体放在了教师身上。
另外,观课议课中,对于观课议课主题、校本研修主题、集体备课主题,绝对不是一回事。大家不能混为一谈。
集体备课,只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能真实研有所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