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师执教《手术台就是阵地》,上来就直接奔向第五自然段,学生读后,教师提了个问题,让学生自己从文中其他地方找答案。评课讨论时,此举得到“一致反对”,反对者的理由很充分:课文从第一自然段开始到结束,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很清楚,学生理解了事情经过,对人物言行的理解才能深刻,这样做就不能达到目标。应该怎么做呢?从第一自然段开始,逐段串讲到结尾,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而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种“不符合规律”的方法,简直是“另类”,大逆不道。
一年后,遇上“教改”,当初的反对者“恍然大悟”,思想迅速转变,此时,谁要是还领着学生从开始串讲到结尾,就是荒唐可笑之举,落后之极,万万不能!
这种变化,长久以来,在教学中一再出现,可以说,几十年的教研教改过程,基本上就是这种现象反复出现的过程。东风过后刮南风,南风走后刮西风。
对还是错?好还是坏?也对也不对,也好也不好。这不是废话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好坏都有,正反并存,阴阳兼备。
认识事物至少“一分为二”地看,对于这种流行式的思想方法大转变的认识,也应如此。转变的方向,如果是正确的,当然有利于革新、进步;反之,方向如果错误,就起反作用。
问题是,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往往与上述思想方法背道而驰:一元化思维,只能如此,不能那样;明天,又是只能那样,不能有另外的思路。谈认识是多元思维,面对实际问题是一元化思维。
教学方法,不能机械地以“对”与“错”的思维来判断:转变了,原有思路与方法就完全抛弃;没转变时,其他思路都是落后的、不合理的。课文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面对这种复杂系统,教学时所有措施、技巧也是复杂的,环节一看似作用不大,但与后面的环节四组合运用,教学效果可能惊人;这种思路看似落后,实际与另一套策略配合,成效也可能极为显著。
以现在几乎被视为老古董、被抛弃的串讲为例。无论是低年段还是高年段学生,如果所学内容、方法是刚接触的,此时用串讲或类似串讲的方法可能比用非串讲法更合适。但如果自始至终都串讲,就不利于提高学习能力,还是要用非串讲法。只用非串讲法就是先进、效果就好吗?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只用非串讲法,学生自始至终连最基本的学习思路、技巧都没掌握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种教研教改中“流行风”现象的出现,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认为教学是可以简单地分为低级与高级、落后与先进的事物,不是复杂系统;其二,缺乏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深度思考,导致面对现实问题难以看透本质,只能根据表面现象盲目追风逐潮;其三,功利心驱使,基本不考虑教学研究本身,只考虑现在流行什么,表面看起来什么精彩且容易被认同,就追逐模仿什么。原因既明,其解决办法,也不难找出,无须赘述,但操作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
难,也应改进,因为,这种非此即彼、简单机械的“流行风”式思维和风潮,束缚了科研思维的发散和深化,导致宏观层面大多数教师教学思路、方法甚至思想理念的整体划一,长此以往,只见由极个别名师各自的“一花独放”所形成的范围极小的“百花齐放”,面向全体教师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何时真正出现,教师教学实践的革新何时真正实现深度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