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生日那年,我送了自己一个作死的生日礼物,我给自己报了自考,从此开启了苦逼的自考生涯,刚开始的时候,一直保持着上学时的学习习惯,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之后,四门课程只过了三门,都是堪堪及格。在这期间吃不好,睡不好,甚至挪用了一部分上班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回报远远达不到预期,我意识到这不是“努力”本来的样子,这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2017年底,我失业了,餐饮小老板重新走向职场,直到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学校学习和自考是有本质区别的,学校学习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上班自考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如果靠少睡觉,甚至挪用工作精力去学习是行不通的。
之后两年根本没有时间参加自考,但是在这两年时间里我学会了学习,那么怎样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呢?
今年我重新参加自考,身边有很多声音对我说:“自考的含金量已经跟远程、国考、在一个水平线上了,参加自考显然是不理智的。”对此我也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最终我给自己的答案是:自考含金量依然很高,它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过程。
今年疫情期间在家读了古典老师的《跃迁》,更是证实了我的想法,之前的学习方法是:听课—背书—考试。结果就是,上下班的公交上,地铁上办公室午休时,不是在背书就是在听课,结果是越是刻意的在听课和背书时想记住的东西,越是记不住。
读完《跃迁》这本书后我改变流程:听课—做题—与人交流—考试。
1.听课只听重点,一定要做笔记(输入)
2.不管文理科,一定要做题,做题的过程中就已经记住了60%以上的知识点。而且随时都可以进行,效果和效率是背书十倍,而且做题是一个思考消化的过程,背书只是大脑的机械运动(提取)
3.一定要与考的好的人学习交流,(优化)
4.考试(输出)
听课和做题,我已经亲身实验过了,两个半小时的课程,只听重点,可以把时间缩减到一个半小时,用笔记记住关键词,然后再做题的过程中进行填空,记的更牢固,这其中涉及到大脑的记忆规矩,理论上,看一遍和听一遍的东西大脑是可以完全记住的,出现记不住的情况是因为我们提取不出来,做题就是训练大脑可以在需要的时间,或者特定的环境下顺利提取的过程。
与考试考的好的同学交流,是不断完善这个学习闭环,看看他们是怎样安排时间和工作的,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可以缓解一个人学习时孤独和无助的心情。
所以我自己开了一个专题,欢迎大家一起投稿交流,我们一起把这个学习闭环做起来,如果觉得写的可以记得关注我,如果想投稿,一起做这件事记得发私信,我们一起建造一所学习大厦,帮助更多的人,期待您的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