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趣的一个故事。
1988年,美国最优秀的坦克防护专家乔治.巴顿接受了一个任务---研制M1A2型坦克防护装甲。巴顿找来一个搭档---舒马茨。请舒马茨来,并不是要他一起研究,而是要他来搞破坏,因为舒马茨是著名的破坏力专家。起初,巴顿研制出的坦克防护装甲,舒马茨 总能轻而易举地就炸开了。每当坦克防护装甲被炸开,巴顿就会找舒马茨进行交流,找出问题所在,并在下一次研制中加以解决 。就这样,舒马茨一次次破坏,巴顿一次次修改方案·····直到有一天,舒马茨再也想不出办法来破坏了。于是,巴顿宣布m1a2型防护装甲研制成功。直到现在,这种坦克防护装甲仍然是世界上最为坚固的。
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是在写作中会得到什么启示呢?
我们在写作中,尤其在议论文写作中,最好也能找一个强劲的对手,让他不断质疑,而你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驳,从而完善自己的观点。梁启超指出,写作要有应敌意识,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更加深刻。议论文写作可以通过打到假想敌 ,捍卫自己的观点。这是议论文深度分析的一种方法。
你应该听说过苏格拉底吧,他发明了一种著名的谈话方式,叫“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自称自己一无所知,常常向别人请教问题。而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他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逼迫对方不断修正观点,最终得出相对严谨的结论。而苏格拉底认为最后形成的观点是对方心中原本就有的,他只不过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对方明确而已。
比如,苏格拉底想知道勇敢行为的共同点,就问著名的勇士拉凯斯,拉凯斯回答:勇敢,就是坚守岗位,与敌人战斗。苏格拉底举出反例,在大海上、在疾病中、在贫困中,也有人是勇敢的。于是拉凯斯同意将“勇敢”的定义修改为:灵魂的忍耐。但苏格拉底再一次反驳,不是每一种忍耐都是勇敢,忍耐也有邪恶的、有害的、愚蠢的,而勇敢也绝不是这些。于是,拉凯斯再次调整观点。这样在不断的辩驳中,拉凯斯对勇敢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假想论敌,可以预堵漏洞。
假想论敌,可以将论证引向深入。
图尔敏论证模式共有六个要素,我们重点看主张、限定、反驳、与结论这个四个要素,该模式强调在论证过程中,要经受反方的反驳,并在此过程中,添加限定条件,最后形成衣蛾更为严谨的结论。
图尔敏论证模式:
主张-----------------限定-----结论
理由 反驳
保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