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本黄金周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路口转角的那家果蔬店也开门了。我照例去他家买些菜。
结账的时候那个年轻的女孩好像起先打错了价,点了一通后,又重新敲了一遍,我就起了疑心。付过钱拿到小票后,我到店门口一一对我刚才买的这五样菜,发现没有一样是价格250的。出错了的是一颗生菜,标价150日元。我不会说日语,可这也不影响我去找他们评理,我指着小票上250的那个价,又指指袋子里那些菜。女孩接过菜又对了一遍,叽里咕噜说了一堆什么,打开收银机,拿出了108日元退给了我。出店后我继续在门口的那些菜那里张望了一下,有个年纪大一点的女人从店里跟出来,举着手机屏幕给我看,是一行中文:“你会说日语吗?”我摇头。她在手机上又捣鼓了一下,再次举起给我看:“消费税。”哦,她看我还不走,以为我没想明白为什么差100,却给了我108呢。我笑了一下(当然戴着口罩,对方可能没看到),转身离开了。
之前还有一次,我也觉得他们算账出了问题,不过女儿一向用手机支付,所以没有明细小票,一笔糊涂账就过去了。我今天偶然认真对对,就逮个正着,感觉这个小店真是有点不可信了。
信任真的是很微妙的东西,建立的时候悄无声息,倒塌的时候却轰然作响。
我刚来时,女儿常跟我说,日本是个信用社会,普遍讲究信誉。住家房门或邮筒上会标注真实姓名,又讲究隐私保护,所以很忌讳行人在家门口停留或拍照;商家都是明码标价,没有讨价还价的必要,所以不会日语的外国游客也可以在这里放心地消费。一般人也很重视自己的信誉:跑运输的司机,名字印在车门上,承诺安全驾驶,接受大众监督;公共卫生间的保洁员,打扫完卫生,会在洗手台上摆个印了自己名字的牌子表示已经打扫完毕;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比如预约饭店,美发店什么的,都是实名。预约本身不收费,但是听说很少有人预约后却无故不去的。用了自己的名字,就意味着遵守规则,信守承诺。人把自己当回事,人家也就会把你当回事。人人讲信用,其实人人都活得轻松。
在这里一年,我经历的大多数事情都是向善向好值得信任的,可是和谐社会难免也有不和谐的音符,希望这些小杂音不要影响主旋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