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知教师,作者:魏智渊。
教室里的许多反复出现的行为,都是教室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教师本人都未必觉察到的深远的意义。上课时,是怎么让学生回答问题的?应该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吗?这些问题大家在平时教学中都存在疑惑,今天我们一起共读魏校的文章,相信可以收获非常多启发。
一间间教室,就是一个个小社会,拥有着不同的组织形态:家长制帝国、封建联盟、民主社会、君主立宪……不同的组织形态,造就不同的组织成员:温顺的、帮派的、自由的、契约的。这个社会里的许多常规动作,因此就有了政治学、经济学乃至于文化的意义。
所以,教室里的许多反复出现的行为,都是教室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教师本人都未必觉察到的深远的意义。而这种反思觉察,则有可能帮助一位教师修正自己的行为,并形成教育学自觉,拥有内在的同一性。一旦教师拥有了内在的同一性,就能够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
例如,你上课时,是怎么让学生回答问题的,应该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吗?
01
许多教师,都有随机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让谁回答不让谁回答,这是老师在教室里的一种权力。为什么许多老师会喜欢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呢?我们可以把常见的理由梳理一下:
1. 检查学习。不然,我怎么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获取反馈。了解学生理解情况,方便课堂继续推进。
3. 防止走神。随时有可能提问,会让学生有所警觉,保持专注。
4. 形成讨论。不同学生的回答,可以相互启发,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
在“家长制帝国”中,教师拥有不加限制的权力,可以随时迫使学生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回答问题,就像地铁安检一样,接受问题的扫描。在这样的教室里,学生一旦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演化出一套防御机制,随时准备启动另一套程序。
有些校长管理学校也是如此。例如所谓的“推门课”,就事关学校的政治形态。在不同的政治形态中,对教室的定义是不同的。这种定义的不同,就是隐私程度的定义不同。教室到底是属于教师的隐私空间,还是一个公共空间?或者是介于这二者之间?如果介于这二者之间,那么,隐私的边界在哪里?都可以条分缕析地讲清楚。
然而我们检讨一下这种“家长制帝国”,特别适合整齐划一的教学,但是,不利于深度学习的形成,不利于多元个性的形成。
为什么?
因为深度学习,需要有不被打扰的安全的思考空间。如果学生的思考,可以在他无法预知的情况下被粗暴的打断的话,他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安全地思考。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的心理活动,不只是问题这么简单,可能还包括:
1. 老师会不会突然叫到我?
2. 万一老师叫到了我,我应该怎么回答?
3. 万一我回答不出来或者答错了,其他同学笑话我怎么办?
学生就容易产生情绪上的紧张,这种紧张,不利于深度思考的形成。
02
但是,不提问的话,我怎么知道学生掌握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落实?这个怎么破解?
我给出课堂上提问的两条规则:
1. 凡是明确要求学生提前或当堂完成,需要进行检测的情形,不用举手,随机提问;
2. 凡是课堂上要求进行思考的问题,从举手的人当中选择人来回答,不举手的话,不会被点名提问。
怎么理解这两条规则呢?简单的讲,我们的提问,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检测性的,一种是交流性的或学习性的。凡是检测性的,不需要举手,随机或有目的地抽查;凡是学习性的,举手了才有回答的机会,不举手的话,老师不会点名。
举个例子,例如我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今天我要检查预习的情况,然后开始深度教学。那么,在检查预习这个环节,无论点谁的名,都必须站起来回答问题,因为这是你的义务,是提前跟你订好的契约(一切作业本质都是学习契约)。如果这时候举手回答问题,就丧失了检查的意义。但是,检查完成后,开始上课,我提出问题,就只从举手的人当中选择,不举手的,我就不会叫他起来回答问题。
为什么要这样做?
只有这样,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时候,才有安全感。他清晰地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我是有可能被点名的,我必须做好准备,这是我的义务。在什么情况下,我可以选择是否回答问题,只要我不举手,老师就不会叫我,我是安全的,可以全身心地沉浸在问题中,而不必担心尴尬,这是我的权利。前者是学习的纪律,后者是学习的自由。
将提问的纪律与自由结合起来,才能既确保全面的落实,又保持分享的自由与深度。
03
有的老师会问:如果有些学生,一直不举手,怎么办?
问题在于,他为什么一定要举手?只有举手的时候才是在学习吗?这又不是口语交际课。如果我们希望有些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这当然有多方面的意义),我们应该靠积极的引导,而不应该让权力越界,变成一种粗暴的强制。在安全而积极的环境中呆久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会更倾向于分享,而不是沉默。
有的老师会说:如果一个问题出来,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呢?
的确,这是一种尴尬的沉默。原因可能是老师的问题设计的不对(这往往是主因),或者问题太难了,或者一种恶劣的文化在起作用(将回答问题等同于讨好老师)。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没有必要因为惧怕冷场,急于填充这段空白而提问,你完全可以自己把知识直接清晰地讲解给学生。
所有的深度思考,包括个性与创造,都来自相对宽松的氛围。紧张的军队式的点名操练,会形成低层次的整齐划一的所谓效率,但是无助于高水平学生的涌现。我们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凡是特别严厉管出来的班,学生整齐,但冒尖的学生很少,相反,一些管得不严的班级,学生又容易两极分化。我们既希望所有学生都有发展,又希望尖子生不要因为这种不自由的环境而受影响,就需要将自由与纪律很好地结合起来。而点名回答问题这件小事,只是这个教育学原则在教室里的一次折射。
仅仅解决点名问题是不够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你需要怎样的国民,就去架构怎样的政治形态;对于一间教室来说,你想要怎样的学生,就去架构怎样的教室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