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文字集
“20 Under 20”有可能“复制”到中国吗?

“20 Under 20”有可能“复制”到中国吗?

作者: 千年一眼 | 来源:发表于2016-11-25 20:32 被阅读852次
在美国都引起巨大争议的“20 Under 20”项目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合伙人),在他为简体版《从0到1》写的序言中激赏彼得·蒂尔在美国引起巨大争议的“20 Under 20”项目(后改名为蒂尔奖学金)。不少美国教育界重量级人物认为,他的做法会让年轻人放弃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只专注赚钱,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就给出:“这是十年来导向型最错误的慈善项目……”的评论,这个项目也让彼得·蒂尔在美国高等教育界“臭名昭著”。

徐小平提出他考虑在中国推动成立一个类似蒂尔奖学金的项目,他还根据中国国情“仿中有改”,提出了将之变成“22 Under 22”,把彼得·蒂尔的鼓励高中和大学在校生休学创业,改为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创业奖励项目。

读此书时,当我指着书中所提这个项目问了我家那也在高二时选修IB课程(国际文凭考试)商业管理科目,旦一向自诩为“天才”的熊孩子两个问题:

“天才,这项目对你有吸引力吗?”

“这项目有可能变成 ‘22 Under 22’ 复制到中国吗?”

熊孩子想了好一会儿才回答:“如果我像俞国晋那样有几项专利(那孩子是我们学校第一届IB毕业生,2011年毕业,他高一时就拥有3项计算机方面的专利,高中毕业时被美国和香港等几家顶尖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录取,最后选择在香港科技大学学习,因为该校不仅提供全额奖学金,还提供生活费和一间单人的宿舍方便他继续做研究),又有想做的项目才会,嘿嘿……虽然我是天才……”

我敲了他一记:“胸无大志的 ‘天才’!”

“不过我不觉得这个项目可以复制到中国。”

“为什么?”

“中国没有美国那么完善的法制保障一个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我写商业管理那门课的校外评估论文,是必须用一家公司做实例分析的,我用的材料是大舅舅在上海的广告公司的资料,我记得财务报表那里面有很大一笔交际费,呵呵,跟我教科书上讲的很不同哦,我问大舅舅,这是什么?他说,在内地嘛潜规则很多,有许多灰色地带,这是必要的费用。妈,你在内地呆了那么多年,难道你还会不知道?大舅舅的公司虽有旋转灯箱广告的专利,可是扣除这些费用后利润还是很低的,甚至完工后按合同收货款,都会被潜规则。此其一……”

“哦,那二呢 ?”

“内地不是要拼爹、讲人情、拼关系的吗?那就算有专利、技术,没有关系和后台,创业谈何容易?区区10万美元很快就打水漂了……“

“还有其三吗?”

“有啊,20 Under 20 让学生休学去创业,在中国绝不可能,内地的高考让学生除了读教科书和做题以外,没有时间读其他的书,做他们感兴趣的事,象牙塔里出来的人连工作经验都没有,怎么应对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怎么创业?即便改成“22 Under 22”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大学毕业生也不具备创造性思维。”

熊孩子所讲的有几分道理,看来平时我和老公在饭桌上交流的关于对内地的教育、法制的一些看法时,他表面上是边吃饭边翻看手机,实则都有悄悄在留意听。

确实,即便2014年11月,中国教育部颁布了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可是中国缺乏供年轻人创业的大环境,教育部的政策只不过为休学创业失败的学生,提供重回大学学习的机会,但没有资金和相关配套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还是一句空话,如果大学生们要创业而打上家中老人的积蓄或养老金的主意,那恐怕还会变成另一个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且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居多,从小时候上什么兴趣班,到大了报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甚至毕业了找什么工作、呆哪个城市都是家长决定的,很难想象他们怎么创业。

读这本《从0到1》,确实让人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可是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法制更健全,有利于年轻人创业;如何改革传统教育体制,留出空间和时间给年轻的一代,让他们更有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知识的传承上打破“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定律,鼓励年轻人“自己讲”,鼓励逆向思维和多元思考,才可能培养年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否则“从0到1”只会是一句空话。

2016/11/01

此书被誉为“创业宝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 Under 20”有可能“复制”到中国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sw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