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本:[美]泰勒·本·沙哈尔著,汪冰刘骏杰译,幸福的方法,中信出版社,2013。
阅读感悟:
小孩放假前语文老师在QQ里发了一位妈妈推荐的阅读书目,要求孩子们从中选择五本来读,而这一本正是孩子选中的其中之一。老师在推荐的时候估计她自己也没看清楚,其实这些都是那位妈妈自己读的书,而非推荐给孩子们的书,因此有好多孩子们并不感兴趣。买回来为了不浪费资源,我就只好捡起来读啦。正好调节一下,前些时看哲学方面的书太费劲,对这些通俗类的书倒是一天就翻完啦。
作者在最开始的反思中提到:有没有曾经在实现了一个重要目标之后,却没有感到你预期的喜悦?想想自己这种经历太多啦。印象最深的就是硕士和博士毕业时两次回家都痛哭一场,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大概就是这种“没有感到预期的喜悦”吧。而记得当自己完成50幅思维导图以及完成60天阅读计划时内心是充实而无比喜悦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大的反差呢?
我会怎样定义幸福呢,幸福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前我驻足良久,幸福是内心的一种满足感?是获得他人认可的认同感?是和谐的家庭关系?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似乎这些都是幸福之于我的意义。
在作者提出的四种汉堡模型即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以及感悟幸福型中,目前我的状态大概属于忙碌奔波型,而这种忙碌似乎又是一种没什么效率的忙碌奔波,或是并非是为了追求真正幸福的奔波。
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而设定的。当我们有这种目标感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听到了真我的呼唤,它也被称为使命感。(P37)如同萧伯纳所说,这才是生命的喜悦,那种为了源自真我的目标而奋斗的感觉。我的使命是什么?是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还是努力寻找挖掘自己的潜能?“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罗素P39)但是正如作者所要我们反思的,哪些事可以挑战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呢?平日里鲜于尝试新事物的我又如何才能有机会去发现自己的潜力呢?也许应该象对待孩子的兴趣一样吧,为了了解孩子的真正兴趣在哪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他各种都去学一下一样,要知道自己的潜力,大胆去尝试吧。
这也正是作者所强调的,增强幸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汲取经验,同时关注内在的感受。大多数人都忘了问问自己的内心,只因为我们太忙了。“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如果老是马不停蹄地前进,那就等于只是简单地对每日的生活做出反应,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创造真正的幸福。(43)
为了追求终极幸福,首先要设定幸福目标,目标的作用是为了帮助我们解放自我,这样我们才能享受眼前的一切。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如果想保持幸福感,就必须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一种结局,不如把它看作是意义。
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曾经在我的生命中带给我幸福?什么样的目标又可以在未来带给我幸福?如果在生命中只以追求财富为目的的话,那么带来的只有负面的后果。而且这些只追求财富的人通常也没办法充分地发挥他们真正的潜能,他们比其他人更有压力,更容易沮丧和焦虑。在基本需要之外,如果是以追求幸福为前提的话,财富和声望就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核心。
如何才能幸福工作学习呢?mps模式即意义、快乐和优势是帮助寻找适合工作的工具。什么能带给我意义?什么能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在思考这三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自己个人的成就、被他人认可的满足感能带给我意义和快乐。说来还是在于为他人而活。我的优势是什么呢?愿意学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确实,这种人际关系又包括家庭关系,也是杨莹老师所说的家庭倒三角的关系吧,一切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决于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而保证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还包括作者所说的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开心;自己越开心,就越容易去帮助别人。
幸福的阳光来自于内在的力量。要坦然接纳自己的一切,还要坚定地认为我们配得到幸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林肯141)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觉得自己不行,我们的恐惧来自于害怕自己的潜能,因为它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最怕的是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缺点。这种恐惧感引发的行为制造了一种能够自动实现的咒语:我们害怕失去,却导致真正的失去,而我们感到自己不配得到幸福则会真的不幸福。(这也是杨莹老师所说的“怕什么,来什么”吧。21天的积极思维正在坚持,每每说出消极的话时能立马自我觉察得到。)
看完全书的时候,发现自己对于追求内在心灵方面的东西更感兴趣,这也许是自己该去尝试的一个新的领域吧。
——————————————————————
我在参加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年阅读年挑战计划,本年度我要阅读书籍52-100本,请大家监督。每周没有完成的,发微信红包150元,一年没有达标52本的,再发微信红包2000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