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跟着帕尔默教授啃读“缩影式”教学。
上一节课是缩影式教学在医学院的实证,这节课缩影式教学又深入到社会研究方法课中来。
我所在省市的小学阶段,不少学校的自然课和道德法制课往往被边缘化,老师配备随随便便,课堂秩序一言难尽。
但这些科目往往是初、高中学段政史地、理化生这些小学科的奠基知识,被我们如此随性地忽略了!孩子们无辜“躺枪”,前期的错过却得后期“买单”,呜呼哀哉!
原来我总以为是指导方针略有偏颇,再想想,也许还有教学方法的滞后——把缩影式教学引进来,聚焦了,是不是就能更高效了呢?
反正我是在饭桌上、其他时间,偶尔听到儿子随口讲的一些小常识小妙招,比如生鸡蛋与熟鸡蛋如何区分?狗狗会恐高吗?年龄几何……总是被他天马行空又五花八门的问题所吸引。
欣喜地问他怎么知道的?我们科学(道法)老师或者是绘本、画报告诉我的呀。
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并深深的感激老师的博学、庆幸孩子课堂上吸纳了新知、感慨孩子在老师引领下阅读习惯的养成。
回到缩影式教学。帕尔默亲自教授过社会研究方法课。
他坦言,社会科学课大多寡淡乏味,因为老师们都喜欢用讲授法滔滔不绝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强加式的那种,这种方式最省事嘛。学生们不听得昏昏欲睡才怪呢。
1.我的困境
我是语文老师,仅包含一个核心问题的话题我能滔滔不绝几十分钟还不自知,说起来云天雾地,半晌了离题万里。
好几次跟闺女谈学习,自我感觉特好的想给她补习,想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嘛,除去语文课程,其他学科如今是完全辅导不了。
两三次之后,闺女拒绝接受了,我很受伤的问她为啥不愿意接收“随叫随到”“专家”式义务帮助?
人家硬邦邦的来了一句:马上中考了,我的时间很宝贵,你在跟我讲题之前,能不能先提炼一下核心要点?
极大的热情瞬间被浇灭,咱只能讪讪地离开了孩子房间。
读到这里我才明白,我跟闺女之间的关键谈话出现了重大问题——我没有或者我不会用缩影式的、聚焦式的理念来组织我的语言,所以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
扪心自问一番,恐怕太多的老师在课堂上也是这样的吧,也出来的内容,竟成了孩子们的催眠曲”的尴尬吧。
问题出在哪里?
没有使用缩影式教学法,设法让孩子们聚精会神的进行探究该科目某一章节的“一粒沙”。
2.专家怎么做
善于思考、总结的帕尔默,用四格统计表的方法把学科中“种族”这个概念引进课堂,因为这个概念容易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探究这个概念的过程,会形成引起并维持孩子们注意力持续不断的张力。
当然,帕尔默在牛刀初试的课堂上,必须控制住自己滔滔不绝的嘴巴,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有承受让人揪心撕肺般沉默之煎熬的心理准备。
我在课堂上就最受不了“抛出一个问题之后许久没人搭理我”的沉默,然后就自顾自的唱起了“独角戏”。
帕尔默显然技高一筹。
他静心等待,等待孩子们围绕着“种族”这个概念开始发言,推翻、再来,再碰撞、再生成……
遇到孩子们的讨论过于松散或者纠缠不清时,帕尔默赶紧用巧妙的小技巧来厘清头绪。
这其实就是一种聚焦,一种引领,帮助孩子们拉回主题,类似于主持人一样的角色。
慢慢的渐入佳境,在不断探索中,学生们开始理解概念形成的若干要点。
这,应该聚焦在种族概念的缩影式教学法。
这样,孩子们弄懂了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能借助种族概念形成的具体过程,聚焦、缩影并弄懂因一个点引发的一条线、一个面等等的各种问题,再聚焦,进而深刻理解任何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
这就是一种由点到面、连点成线的缩影式教学的魅力。
这不就是一通百通吗?
在缩影式教学模式下,老师讲话占用的空间少了(管住嘴了),学生与主体联系的空间多了(学生解放了,动起来了),还课堂主体给学生。
结果呢?讲得少了,学生学的成绩反而高了,还能学到了日后从事各种工作尤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这,才是功德无量的好的教学模式。
我这咂摸出缩影式教学的势在必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c8b5b17084a83c4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