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书的方式为自己的生活“增量”是一件很酷的事,每天做点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当习惯成了自然,那些当初令你十分被动的行为,会悄无声息的成为主动,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书读百遍其义自会显现,读懂一本书应该也是如此吧,读书需要心无旁骛的扔掉手机,并且需要花模块的时间去做专门的事情,刻意练习=时间*累积。对我最大的感触是:一件事情不上心的半途而废还不如从没开始。有段时间备考专业证书因为难度比较大,花费了挺多时间,重复刷课,准备了几次才发现刷完课其实并不代表你已经学会。这相当于有了无数个开始,却始终在起跑线的百米处,到头来只是感动了自己。当你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自己时,那是最大的可悲。能够读懂所学的知识并内化为自己所有才是最了不起的事。
《读懂一本书》开头便说道,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书籍能为你点亮一盏灯,指引我们在黑夜中砥砺前行,越学习越能了解学海无涯,越发觉自己的无知,读书并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财富,让我们成为伟大的人,但一定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这个世界的想法,并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有一个人生,没有前人可鉴,踏过的每一段路程,花费的每一刻光阴,都是在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和历史,在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书籍肯定能在其中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始终相信读书是用最低昂的成本进行自我投资,却最有可能带来最大收益的一件事情。
焦虑源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自我缺乏抵抗这些不确定性的自信和能力,《反脆弱》一书中提到读书是大众反脆弱的方式。阅读具有两个特点:主动性和针对性。去阅读现在你正面对的问题和与自己知识缺口相关的书,正因为你需要它,它就能激发主动性。有针的对去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和知识体系,了解看到的事实、了解事实之间逻辑、并保持批判性思维。
那到底如何读懂一本书呢?书中提到通过讲书进行输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既能积极的改变自己,又能影响他人通过自主读书提升认知,进而再一次分享,良性循环。
保持沉浸式学习,而不是一味的打卡,这样很容易导致无意识的自我欺骗,如果你觉得很枯燥不妨先从感兴趣的地方开始,其实大学里真正能够带来帮助的东西是你读过的那些书,那些你自己真正想去借阅的书,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它们能滋润你的身心进而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偶遇难题,尝试先自己找寻解决的办法,以目标为导向,让自己成为主人,就像读一本精彩的小说一样,仿佛把自己代入了角色,遨游在五湖四海、体验人间喜乐愁苦,达到一种心流的状态,又好像在体育竞技排位一样,不断想要超越的感觉,然后你会沉浸在比赛之中,不断想去研究怎样才能做到更好,不断地激发自己的热情和潜力,一直从中获得成就感。讲书是高效的沉浸式学习,当你成为知识传播者,你会想要把所有与话题相关的一切整合提炼,寻找到其中脉络和意义,然后才能梳理出来观点的逻辑顺序,言简意赅的让听众听得明白,这一过程会不断的巩固和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增强相关题材的联系,更深入的了解那些素材,以达到形成自己观点的终极目标。
《读懂一本书》中讲到读书的时候要尽量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和快感,我觉得阅读就像选择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你打得再没有技巧,也没有观众为你喝彩,你依旧会屁颠屁颠的不断抽空去运动,那是因为你喜欢。读书也是一模一样,它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只是源自于兴趣,源自于求知,因为知道那些很酷很不一样,虽然它不一定有什么实用。但当你真的打算去讲书的时候,你就需要让自己集中注意力,不受外界的干扰,然后去了解文章的架构,了解其中事例,提炼出观点和重点,成为素材并记录下来。它会潜移默化的带来影响,你会了解到很多书籍的共同点,它们的逻辑联系,行文架构以及阐述问题的方式,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认知库存,不断使知识进行连接借以产生更深入的见解和联系。
我十分喜欢所学习课程里的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难吗?难,但是我都能学会,我相信你们也能学会”,没有什么是天生如此,即使有不加以练习恐怕也会像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