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一百九十五):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
民国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对于曾经如日中天的孙传芳来说,这位“东南王”的处境,堪称屋漏偏逢连阴雨。声称要给南军以颜色的“五省联军”在江西战败,悍将谢鸿勋丧命,皖督陈调元风吹两边倒,丢掉赣、闽地盘的孙传芳,面对南军大军压境,紧接着又拼凑了十五个师的人马,不过仍惶惶如丧家之犬,不惜北上乞援奉系军阀。这一天,孙传芳以商量的口吻,发表了一则启事。其中“各界人士如有关怀三省治安、人民意见者,请即来辕面陈,芳当敬谨拜嘉也”。但是,这一切都掩饰不住他满腔的怒火,“军法所在,绝不宽贷”才是这份启事的重点所在。
孙传芳这位北洋军阀中的后起之秀,与别的军阀确实有点不同,他不仅懂得“武功”,而且懂得“文治”。就拿这份启事来说,他既摆出古人礼贤下士的风度,又装点了某些“自主”的姿态。不过白纸黑字之外上演的桥段,却是“有妨碍时机者,违即逮捕”。就在这一片“逮捕”的喧嚣中,沈钧儒、黄炎培、褚辅成等文人大腕儿,策划的苏、皖、浙三省联合会,向孙传芳亮剑,发起文字战争。其实孙传芳一直以来,对待文人的态度,实属于怀柔,毕竟麾下头号智囊是有百科全书之称的丁文江。然而在那个文人热衷于过嘴瘾的时代,也讲究一个所谓的逢敌即亮剑,不过也需要一个带头人。
但是,后来为这场文字战争扛纛的蔡元培,一开始并未列名起。蔡元培本人最初没有参加联合会的筹备工作,不过却在是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被全浙公会选为委员,并当场派出两名代表,前往蔡元培寓所征求意见。蔡元培表示:“责任所在,自当勉任。”至于有没有赶鸭子上架,这些已变得不再重要。不过三省抱团之文人,对孙传芳口诛笔伐产生的威力巨大。先是“指责孙传芳降奉”,江西战败后,孙传芳感到势单力薄,所以乔装秘密赴津,参加张作霖召集的蔡园会议,却被联合会揪住,称“现既弃军队他往,以后孙氏行动表示,当然完全与三省无涉”。孙传芳自天津回宁后,联合会又立即致电孙传芳:“请勿昧于进退,重干三省之务。”
除此之外,还进一步要求孙传芳“表明态度,离去军队”。孙传芳表示实在想不明白,出了一趟远门,回来自己就不再是“五省联帅”了?其次是“反对奉鲁军南下”,孙传芳拉下来脸面求来的援军,却不被这群文人待见,而是将蔡元培再次推到前台,称要“武装自己”。最后是对孙传芳的釜底抽薪,即“反对其横征暴敛,搜刮军费”,发表通电指责孙传芳“竭吾三省百姓之膏血,为乞怜求救之礼物”,“以三省百姓养亲、育子之资,供其受降新主”。百口莫辩的孙传芳,在文字战争的强大攻势下,不得不表示他将“解兵去职”,虽说这一表态只是权宜之计,但是以孙传芳之为人,已“言不顾行”,这场文字战争,压垮的是孙传芳最后的自信,然而也没有真正的赢家。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菜根谭》、《九州史话》、《档案时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