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真是个神奇的地方,有人装逼炫富、有人吐槽连篇、有人发自拍N遍、有人天天秀恩爱,有人做微商自嗨……这些人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自己的行程,但是who cares……我们真正在意的人,是不需要昭告天下的。
朋友圈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最初熟人圈、交友圈,再到微商圈,到最后发现朋友圈一半的人都是从未见过的。好友数量日渐增加,好友范围日渐扩大,别人的朋友圈看得也越来越多,只是我们却已经失去了最初发朋友圈的热情,于是三天可见、半年可见、全部可见的朋友圈隐私功能应运而生,删朋友圈也似乎成了一些人的常态,对此大家褒贬不一,而我却想说这是对情谊的负责,是对自己的取悦。
我们痴迷于朋友圈无非是为了展示、分享和集赞。所谓展示,是展示我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态度:
聚餐前,正准备动碗筷。
你说:“稍等,我拍个照片”
然后你把照片上传到朋友圈,附上一句“舌尖上的美食”。
国庆准备出游,拿着手机对着行李咔咔拍照,
然后不停的上传朋友圈,附上一句“世界那么大,我要出去看看”
就这样,身边有趣的事、烦心的事,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罢,你昭告着你圈子的人:我是个懂得生活的人。
提及分享,最常见的是转发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借他人的文章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就说不久前,章颖莹案件还没有眉目,有人偶然看到知乎上的评论,转发分享之后,全然不顾事实客观性,大肆评论。其实这也是随大流,并没有真正展现自己的能力。
朋友圈现在最讨人嫌却不会消失的集赞功能。
“XX地欢乐谷大放送,求赞……”
“我的同学,各位大佬请投1号……”
“中关村分米鸡,求点赞……”
求点赞、求关注、求转发、求投票,似乎朋友圈成了无偿帮助自己的工具,打广告、做代购实质上都是让朋友圈在为自己的利益让步。我们通过朋友圈构建自己的“理想的生活”,而这也是潜意识生活的展示,是理想自我的抒发。
可是,随着分享内容的扩容,分享应该有一个度。一旦超过度,也许就得不偿失了。
就拿我和娟儿将近五年的闺蜜情来说,我是那个蹦蹦跳跳爱发票圈的元气少女,她是那个内敛低调不怎么发朋友圈的恬静女孩;她也不常给我点赞,但是却能获悉我的第一动向;我不常看到她的动态,可我还是知道她的生活;这就是朋友,不需要昭告天下,不需要天天秀情谊;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也没有什么影响。而反观我和张小妹,我俩仅仅是共事的伙伴,看到对方的朋友圈也只是看到了,觉得有趣便点个赞。朋友圈设置天数貌似也没有什么影响,交情不深,也不会在意。
请不要误解,我不是反对发票圈,只是不希望所有事寄托于朋友圈,这才是真正的取悦自己。
众所周知,朋友圈不免会被虐狗,可是虐狗突然停止也是删朋友圈的开始。
小盒子是个高挑恬静的女孩子,有一个暖男型男友。刚开始谈恋爱那会儿,天天秀恩爱,大家认真的祝福,半开玩笑的评论“秀恩爱,分的快”,可是没想到,两周后,小盒子的票圈删的一干二净。我试探性的问了问现况,她的回答很干脆:“既然他不在意我了,我又何必留着这些回忆,不如抹去,重新做自己。”删朋友圈的人大部分是情侣,分开了,就不会留相关的回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叹惜,可是于当事人来说,这是一个取悦自己的好方法。
朋友圈三分之一是熟人,三分之二的是工作之交。所以绝大部分人是不会留意你在朋友圈留下的足迹,真正在乎我们的人,也不只会在朋友圈关心你。朋友圈就是一个江湖,畅游在江湖,就应当做一名侠士而不是游士。
我们发朋友圈晒状态,不是为了告诉谁,我吃什么了、做什么了、和谁在一起,而是有一天自己真的老了,搬着凳子无事可做晒太阳的时候能拿出自己的流水式日记看一看,回忆一下那年那月,证明我的青春,而且活的真实而精彩。我承认我扯的有些远了,但这就是朋友圈的初心,取悦自己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