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大学教授随机挑选了一所小学,并从中找到一些智力相差不大的学生,以试卷的形式出了几道初中奥数题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记录他们写在试卷上的答案,以及观察他们结束后的态度。将结束后仍然自信满满,志气高昂的学生分在A组;而将结束后垂头丧气,失意悲伤的孩子分在B组。在时隔一个月后他又对这些学生进行了相同的测试,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他降低了一点题目的难度。在结果出来后,他发现在第二次测试中学生们的整体正确率比上次高,而A组的学生正确率又比B组高。通过这两次测试他心中萌生了一个猜想,为了排除结果的偶然性,他又随机在其他地方测试,并且记录学生们此后的生活,发现A组的学生成功率更高,并且幸福感更强。
在这位教授看来,造成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态度的不同的原因可以用思维方式来解释,A组的学生很明显是成长型思维,这一类人在面临失败与挫折时更倾向于激励自己,他们认为个人的才能并非是生下来就一成不变的,通过努力可以使自己得到成长。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三次高考失败,30次求职被拒,30次创业融资无门,但是他是一个很擅长激励自己的人,尽管失败了这么多次却仍然对自己充满信心,不会就此否认自己的能力;而B组的学生则刚好相反,他们的思维就是固定型思维,一次考试失利,老师批评,家长责骂,都有可能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自怨自艾的状态,并且逃避解决问题的方法,认为自己的能力生来就是这么大,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
其实,大脑是可塑的,固定型思维的孩子也可以转变为成长型思维:
·在考试取得好成绩之后对自己说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永远不给自己设限,一直保持着向上冲的姿态;
·敢于挑战自己,学习各项新技能,走出舒适区,不断完善自己的才能;
·专注于过程,把对结果的看重转移到过程,可以仅仅对自己在进行某件事上的努力,认真和策略而表扬自己;
·面对挫折,不会自我否定,而是把它当作提升能力的一个阶梯;
·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想到的不是智力的差距,而是方法、态度上的不同。
我相信大家平常多在语言上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激励可以把这种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培养出成长型思维,在成长过程中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