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让文章感动人 9

如何让文章感动人 9

作者: 被吹的晚风 | 来源:发表于2022-02-01 12:17 被阅读0次

离开媒体行业后,我开始写第二本书《旅人的食材历》,角色也从记者变成作家。出版社编辑提醒,相对其他知名作家,我并没有太多名气,要写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建立品牌。

我自认有不错的写作能力,转型应该游刃有余,没想到却遭遇了很大挑战。“华丽优雅的文字,要轻轻滑过,还是有所撞击,留在读者心中?”这是编辑看完我的书稿后,给予的诚恳、专业又犀利的建议。

起初我认为这是故意挑毛病,冷静思索后,才发现编辑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写作问题。在写作过程中,我对台湾一些乡镇物产的了解并不够深入,只能用漂亮文字去描绘,或引用清代诗人书写台湾风土的诗作来增加内容,看似有学问,其实是掩饰自己认知的有限。

我以为只要挥洒写作技巧,就能轻易抓住事物的灵魂,但是将每本书视为生命之作的编辑,看的是修为,而非技巧。

当时《旅人的食材历》销量不错,也入围深具影响力的《时报》开卷好书奖,最后却落选了。评审的评语是“文字立意过深”,意思应该是太求表现,反而让人看出你的用意,容易失去阅读的惊喜。

出书带来了成就感,也让我陷入写作低潮。要从记者变成作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己的作品真的能感动读者吗?该如何调整?我开始阅读各种书籍,比如我十分景仰的刘克襄先生的作品,试图寻找答案。我发现,他的文字简单不华丽,充满重量,让人感动。

我的问题,也是许多写作者的问题。首先,不知道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带来难忘的感动。其次,只有表面的技巧,没有深刻的底蕴,经常造成匠气的印象。

要如何让写作进化?我不确定。但下笔这件事没有速成的味精,得细火慢熬,才能熬出扎实浓郁的高汤。我决定暂时封笔,慢慢修炼让读者感动的写作技艺。

写作修炼闭关四年。我带回来的突破技艺,就是情节力。

事实不等于真实,看完不等于理解

如何让文章感动人?很简单,也很难。作者很难掌握读者,不是下感动指令,读者就会感动。读者所求不多,只是要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将文章传达到他们的大脑,并打动他们的内心。

作者希望在读者短促的阅读时光里,创造出难忘的记忆。然而读者的大脑空间有限,即使读完一篇文章,也难以逐字逐句复诵,顶多只能整理出大概意思,或是引述印象深刻的句子,剩下的几乎都会忘光。

越想记住,越容易遗忘,但是看电影、追剧,却不自觉会记住很多精彩画面。即使是微小的细节,也会烙印在脑海中,就算没有文字辅助,光看画面也能理解。

不同的内容形式,为什么会有这么两极化的结果?人类数十万年演化过程中,打猎、采集与求生,主要都是靠视觉做判断。通过快速扫瞄眼前事物,就能大致了解整体状况。

相对而言,文字发明才几千年,法国认知心理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在《脑与阅读》中就指出,文字发明出来的时间太短了,短到还来不及形成一个阅读专属的神经回路。他认为,阅读真的很烧脑,需要集中视力,逐字扫读,判断文字的形、音、义,最后组成一个有意义的信息联结,进而了解文章内容。

因此,如果句子太长、内容太复杂、跟读者没有关联,他们的大脑就很难记住。

我们常用的知识或观念,其实是外在于读者的客观事实。这些外在事实要通过阅读的消化与转换,跟读者自己的主观经验相连,才能真正获得理解,变成读者的内在真实。

从事实到真实,是作者通过写作有效组织素材的结果;从阅读到理解,是读者自己消化的结果。作者能够为读者提供的服务,除了运用重点力与结构力梳理文字密林、立下路径与指示牌,就是要协助读者有效地吸收文字内容,产生画面、印象,加深记忆。

这种写作能力,就是情节力。英国小说家E. M.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举例,国王死了,王后后来也死了,这是两个接连发生的事件,看起来没有关系,读者不会有联结感与记忆感。但如果改成,国王死了,王后后来也“心碎”而死,就有了故事情节。

事件跟情节的差异,在于因果关系与情绪感受。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彼此只有时间上的关联,没有因果关系。多了“心碎”两个字,就有了因果关系,因为国王过世,才导致王后因悲痛而死,读者了解了原因,更容易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系。因为每个人都有过心碎的经验,两者相乘,就产生强大的情节力。

情节力具有魔术贴的联结功能。一端是作者的文章,另一端是读者的感受,写作要以读者能理解、感受与联结的经验为出发点,运用魔术贴的钩子,将读者的心与文章紧紧连在一起。

联结人心的情节黏力

■ 魔术贴三C好黏力

职场应用的内容不是说故事,而是理性的论述或说明,那还需要情节力吗?情节力可以运用在理性论述的文章中吗?

只要写作的目的是希望读者深入理解、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不论什么类型的文章,都需要情节力。

情节力在鱼骨写作中发挥着打动、说服读者的功能。鱼头句是让读者预先知道重点,接着要靠有逻辑的铺陈和情绪来形成张力。

情节力要如何发挥魔术贴的黏力?在于“具体”(concrete)、“可信”(credible)与让人“关心”(care)这三个C元素。

具 体

只要有具体的故事,就能帮助读者联想到抽象的道理。知识是抽象的,老师传授知识时,要想让外在的事实变成内在的真实,就需要举出跟学生有关联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

金字塔结构顶端的观点,也是抽象的概念。金字塔越往下越具体,最基础的底层就是情节力,通过“具体”“可信”与“关心”这三个C来抓住读者。

具体是一种越描越多的表达方式。如果说花园很美丽,“美丽”是抽象的,因为每个人对美丽的认知不同;要再具体描述,让脑海填入更多画面,才更能感受花园的美丽。例如有多少种花,什么颜色、气味,有鸟叫声吗?五感越丰富,画面越具体,越有感受力。

伟大的作家与演说家都力求让人有真实感受。《丘吉尔演讲术》引述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表达的重点:“演讲者最困难的工作之一,是找到一个恰当的例子或一个具体的词汇。”

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丘吉尔在前一年大选中失去首相宝座,现在远赴美国演讲。由于苏联开始扩张势力范围,他在思索该如何提醒世人提防苏联的野心。他在火车上看着欧洲地图,用笔从波罗的海穿过波兰,南下巴尔干半岛直抵亚得里亚海,画下一条黑线,代表苏联试图侵占的势力范围。

丘吉尔盯着车厢分隔卧铺的帘幕发呆,突然灵感乍现,在演讲稿写下几句话。第二天在演讲台上,他大声念出来:“从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一道沉重的铁幕在欧洲大陆落下。”

仿佛真的有道铁幕落下,发出巨大的声响。这段有力的文字向美国人与全世界做出了预警,推动了拯救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促成了对抗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丘吉尔的文字,不仅具体,可信,更让人关心。“具体”是有一个“铁幕”的画面感,仿佛让人可以感受到;“可信”是他画出了一道铁幕之线,有地点,而且出自他这位重量级人士之口;让人“关心”则是因为刚打完仗,人们渴望和平,决不容许有人破坏和平。

可 信

“可信”也是黏着力的关键。不能信口胡说,要有根据才能让人信服。有数字、有消息来源、有你的观察或是引述专家或他人的想法,才有说服力。

“具体”与“可信”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两个人在法庭上对质,一方对人、事、时、地、物讲得很含糊,另一方说得很清晰,甚至连很多不为人知的小细节都十分清楚,法官会相信谁?一定是有根据、有细节,传达真实感的那一方。

关 心

第2课提到的ROA思考术,就是在思考读者关心什么、在意什么。一般来说,读者关心的都是跟自己直接有关的事,或是有熟悉感、新奇有趣的事物。

■ 从脉络找情节密码

脉 络

除了“具体”“可信”与“关心”具有情节黏力,还有第四个C——脉络的功能是帮助读者理解,将内文贯穿联结起来,建立文字之间的关系,了解前后文的意涵。

要让写作内容有脉络,作者在写作前就要具备脉络思考。就像淘金一样,要从大量的信息泥沙中找出隐藏的情节密码,梳理出重点,找出意义。因此,掌握脉络必须了解人、事、时、地、物背后发生的原因,整理出“5W1H”的元素。

梳理脉络,是写作前最重要的准备。要精进这个能力,就得跳出自己习以为常的领域,练习在不同信息中看出、感受出背后运作的脉络之网,学习如何有效组织、传达信息。

我也曾面临写作瓶颈,封笔四年,最后找回了信心。我那个时候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沉浸在台湾不同乡镇村落的生活环境中,尝试找出不同的特色。我先了解不同地方居民家中的餐桌与厨房,延伸到市场、田里与海上,借着当帮工与助手,去观察、访谈与交流,慢慢了解每一家、每一村与每一乡的人、事、物,以及背后的风土环境,甚至是更长远的历史与族群迁移变化。

有了深刻的观察与感受,对外在现象才能有更细腻的掌握。劳伦斯·布洛克在《布洛克的小说学堂》中指出,线性记忆还没感官记忆好用。不要把心思花在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感觉,专注于当时的感受与经验。

找到脉络是情节力的起点。最重要的是根据脉络找到特色、重点,为这些信息赋予新的意义,这样才能打开情节密码,写出自己的风格。

■ 梳理脉络,赋予意义

在我的写作课堂中,情节力的练习是请每位学员去采访人物,写一篇文章。有位学员采访他很熟悉的出租车司机。访谈内容谈到他曾开过早餐连锁店,做过房屋中介,还开过出租车,内容很丰富,但是信息涣散,没有重点。

我建议以现在的出租车工作为主,因为这位学员熟悉这位司机,又能直接观察他的工作状况。通过学员陈述访谈内容细节,我协助整理出脉络,从脉络中运用空间结构思考,归纳出三个令读者关心的重点,分别是:建立打车热点的大数据;如何制造熟悉感,让生客变熟客;如何察觉客人是否想叫车。

出租车司机的特色原本跟一般读者无关,赋予这三个重点意义后,再结合“如何创造自己的经营价值”的主题,就是一篇职场与商业运用的好故事。

有了新意,再将情节力放入结构,强化佐证。第一个重点是打车热点。这位司机花时间调查客户密集出现的时段与区域,找出前往载客最容易有生意的热点数据。第二个重点是他会记录哪些客人会重复出现,记住特征与需求,下次主动打招呼,让客人产生熟悉感,成为老顾客。第三个重点是他会观察路上行人的动作,不等客人招手就开到身旁。这样不断尝试,让他的直觉判断越来越强(编按:参考本书第16课)。

先整理脉络,从中找出重点并赋予新意,再重新组织内容,达到“具体”“可信”与令人“关心”的效果,就是一篇具有黏力的好文章。

2014年9月,我出版了《时光的甬道》,这本书与《旅人的食材历》相隔四年之久。新书邀请饮食文学名家蔡珠儿写序。她写道:“洪震宇这本书,肯定是酿出来的。历经四年发酵熟成,一掀开,香味就从字里行间飘溢出来。”“他仿佛有一双历史的阴阳眼,能够穿越时间,透视文化的足迹烙印,贯串起过去和现在。”

创造读者的三C黏力之前,要先建立自己的脉络能力,我花了四年才学会这堂课。

相关文章

  • 如何让文章感动人 9

    离开媒体行业后,我开始写第二本书《旅人的食材历》,角色也从记者变成作家。出版社编辑提醒,相对其他知名作家,我并没有...

  • 如何让你的文章更打动人

    一学会列素材清单,一股脑把所有素材列出来。 二素材串联,对一个领域很擅长,有突出成绩,聚焦在一个点,好好展开写。没...

  • 如何让你的文章更打动人

    前几天跟朋友聊到写文章的话题。朋友问我,能写出好的文章是不是一定要读书多?我说不一定。 当然书读得多,文章输出能力...

  • 让感想之花绚烂绽放

    听课记录:让感想之花绚烂绽放——读后感写作教学 1.感,动人心的呼喊。《说文解字》解释,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

  • 写作 || 🔥如何让你的文章打动人心?

    大家对搞传销的是否有所耳闻?身边或多或少有几个活生生的例子吧? 小黑屋虽然没见过,但是入了传销的亲戚朋友大家应该都...

  • 曾经的初心,从今努力

    从开始接触文章的那天,读着文章里或优美,或深沉,或动人心魄的句子,内心便充满感概和幻想,感慨每一位作者是如何埋头...

  • 如何让文章有“呼吸感”

    前两天加贝跟我讨论一个话题:素材很多的文章,怎样处理才能不像论文一样枯燥堆砌?很多文章素材丰富,但通篇读下来,会感...

  • 听后感悟

    今天听完学习写作的第20.21.22节课,学习了如何让文章显得更饱满生动,通过增加文章的画面感,让文章变得...

  • 拆文章

    本篇文章将对如下这篇文章进行拆解,以期最大化吸收文章精华内容并由此展开思考。 写作时,如何让文字吸引人打动人?ht...

  • 三十一、如何让文章论证精彩,充满愉悦感?

    三十一、如何让文章论证精彩,充满愉悦感? 一篇文章让读者产生愉悦感,无外乎三个方面:对、精、绝。 对,读者对你的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让文章感动人 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je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