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梁庄的大地上,并非意味着我们看见了梁庄,也并不意味着我们最有资格叙说梁庄。一个文本只是叙述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梁庄”。
最近终于断断续续地把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看完了。第一次入手这本书,是因为之前在《冰点特稿》上有看到一小部分的相关简介,因此当时看完《冰点特稿》后便迫不及待的入手了这本书,那是去年的五月份吧。然而,很遗憾,我当时并没有看便匆匆还了。后来那个暑假的时候,又觉得应该把它拿过来看看的,因此再次在学校的图书馆借了这本书。但是最后还是没有看完就直接还了。那时候觉得有点枯燥乏味,加上也无心思看书,所以一直都没有看。
今年的暑假,又想到这本书,便向学妹借了图书馆证,借了这本书。此次看这本书,我终于坚持看到了最后。一开始朋友问我这是本什么书的时候,我说:这是一本讲农村故事的书,有点类似于农村调查,不,或许就是通过对农村的调查而写出来的一本书。朋友听完我的介绍,都和我一开始借这本书的想法是一样的,应该很枯燥的一本书。
可是当我真正去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很枯燥,反而觉得书中有许多地方都很有趣,而且真的是中国所有农村的真实写照。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些情节似乎与自己小时候所经历过的事都惊人的相似,当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便易于作者产生共鸣。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是写到作者和父亲去自己的老房子看看的时候,作者描述了这样的一段话:“打开老屋的门,灰尘扑簌簌地往下掉。……条几前面是一张方方正正的大桌子,春节时摆放供品,平时会放一些杂物,也是我们写作业的地方。……在大桌子的正上方,便是父亲用竹子和硬纸糊的那个顶棚,为的是防止房屋梁上掉下灰尘,上面扔着至今仍让我们心痛的连环画册。……我不甘心,又拿棍子用力捣顶棚,也没有连环画册掉下来,反倒是成堆的灰尘‘簌簌’地往下掉,里面夹杂着无数的老鼠屎粒。”
这段话让自己想起来小的时候,我们住的那个看房子,我们的屋梁上同样有着硬纸糊的顶棚,小的时候,偶尔也会把东西扔到那上面,然后一个劲的用棍子戳它,企图把上面的东西拿下来,只不过最后同样吃了好多从天而降的灰尘。而且,有时候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雨后天晴,爸爸妈妈做的最多的事莫过于将顶棚上的水捅下来,那时候,最壮观的情景莫过于看到放在地方装水的盆、桶都装满了水。
书中还有一处写到小的时候作者偷吃鸡蛋的事,也让我想到了小的时候,我也曾经做过这么尴尬的事,却还一直以为家里人不知道。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就觉得“看来天下小孩一般傻的可爱呀”。
梁鸿的这本书除了这些让自己觉得很有趣,读的过程中也是越来越喜欢之外,还有作者对村中其他一些村民的采访纪实也是格外真实,让人在读的过程中不禁会去思考自己身处的农村是不是也是这样,自己经历过了哪些同样的事迹,为什么农村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不久的未来能否得到解决?
书中谈到教育的问题,谈到村里大多数人认为读书无用,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早早的辍学外出打工。可是那些早早出门打工的他们,很多时候都只能在城市的最底层努力的为活而活,他们时常会觉得自己与那个城市格格不入,始终将自己当做是城市外的一员,但是如果中途回到家乡,对于有些人来说甚至成了“回到家乡没有自己的住所,没有自己的土地,在外永远只是一个外来打工者”。
读书,真的无用吗?难道就因为即使 拿着本科文凭也没有分配,拿着本科文凭也可能会面临着“待业”,就一味地认为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吗?
我想并不是的,在现如今的时代里,只有你拥有的知识越多,你才越有可能高人一等。即使现在的社会很浮躁,即使现在很多人都只读有用之书,但不管怎样,如果你还是个文盲,法盲,你就很难在这个社会里真正或者说永久立足。
在大部分农村人所拥有的观念里就是:在大城市里多赚点钱,以后回老家盖房子,在老家落叶归根。这并没有错,只是有时候可以需要有点小变通。如果明知道不会回来住,又何必将大把的积蓄花在一套房子上,而且是一套会常年空着的房子上。
有些人在大城市里打拼了大半辈子,有时候甚至不知道只要在那买套房子,就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书中还描述了农村里的人普遍存在的观念,描述了农村所存在的设施等问题,通过这些,回想自己所在的农村,自己以前所了解的其他农村,真的可以很强烈的感受到:很多农村问题真的都是惊人的相似,大部分人的童年,青年都经历过同样的事。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村的帮扶进一步深入,祈愿未来的农村可以在保留优良传统,剔除各种有违时代的陋习,越变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