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洪玉先生
经常来大舅这里玩的有上肖的洪玉先生,墙上的朱柏庐家训就是不久前他送来的。因为颇以为然其中的道理,大舅精心地装裱了挂起来。还有很多作品没有装裱,翻出来一一展示给我看。大舅说,洪玉先生经常写了近作就送过来,要我喜欢的就挑几幅。我虽爱不释手,但终于没有挑选——洪玉先生愿意送给大舅,不一定愿意大舅转手送人吧。
我知道洪玉先生。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到或然谷的小书房里玩,也会经常遇见他闻讯也钻进来弹奏一小曲子。那时候洪玉先生大约三十来岁的样子,或然谷曾经向我推荐了他的有趣的回文诗,曰《桂秋》者——
桂花香透小纱窗,纱窗竹影秋风凉。
风凉月朗人不寐,人不寐闻桂花香。
豁然谷还用了很别致的书写形式给我写下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回文诗,也是第一次知道诗词不是唐宋人的专利,今人甚至我们身边的人也是可以写的。并且也知道了一个下庄户的农民也是可以在上坡干活推粪拉车打墙盖屋之余喜欢琴棋书画。洪玉先生的画也很好,那时候就有一些小幅挂在或然谷的案头。
但对我来说,洪玉先生不仅仅不是一个村的人,而且也有年龄的差异。似乎他是算得上或然谷的忘年交?后来我知道上肖还有许多这样颇有文艺造诣的农民,除了个别的有机会出去参加了公职工作外,大多数终其一生就是在拉山脚下务农。但是他们一边醉心于诗情画意于劳作之余,令人称奇。
比如说写得一手标准的曹全碑隶书的洪海先生,在还没有如今电子喷绘宣传的年代,他的字曾经刷满了大街小巷。还有后来到中心院上班的洪印先生,最是擅长琢磨七言诗,时有佳作。
洪海先生曾经有机会从事教育工作,但没有能够继续下去,未成正果。听说后来沉迷于酒,经常串访于故交之间,觅得一醉方休。这些人中惟有洪玉先生安于农事而又秉守艺术爱好与追求。我在大舅家里的墙上还看到他儿子的书法作品,可见洪玉先生家风传承也是很成功的。
前几年我曾经听说过一件轶事。他们村有个在外边做小官的人,因为领导喜欢附庸风雅,知道洪玉先生集藏了许多根雕奇石,想在这里求得一件敲门上进的宝贝,看中了一件根雕作品。但是小官员似乎不能接受洪玉先生的的价格,心想不过就是个木榨子,又是当庄当院,怎么也得便宜点儿吧。洪玉先生态度坚决:艺术品价格随心而定,绝无情面。小官员气不过,只好一拍两散。但是走了半道上,心想礼还是要送的,不能因小失大,回头打算服从洪玉先生的价格。但是洪玉先生却说:你走了这会儿,涨价了。小官员最终没有买成。
我在大舅家看到他把那么多作品随意送人的举动,回想之前根雕的事,原本就是洪玉先生不肯卖吧。
2000-09-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