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635天,2024.08.09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走出家门看看更大世界的人越来越多了。每每到了节假日,旅游景点都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看风景变为看人景。之前,网络上就有对旅游大军真实状况的总结: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睡觉,第二天一问,啥都不知道。或许有些夸大,但这种描述说明人们的旅游停留在表面的看景和拍照,缺乏深度的体验、欣赏、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等过程。似乎是为了拍景而千里迢迢去看景,至于景有什么看点则无关紧要。又似乎这种旅游凸显的就是一个“旅”,而非“游”。这次去青岛,网红推荐的景点都是人满为患,再加上天热,选择性去了几个地方,走马观花地看了看,没有太多的印象与想要进一步探索的愿望。然,当我走出天津博物馆的大门时,突然有所悟“旅游”的意义是什么?大概是除了共性的如一饱眼福(看美丽的风景)、口福(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外,我认为更是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与变迁以及民风民俗民族传承,增长知识与见识同时,开阔视野,扩大格局。更重要的是,通过身心灵与“实物”的一个零距离接触、碰撞,产生一种想要更深入探究与学习的意愿和兴趣。比如宋代的五大官窑在哪儿、瓷器的特点、现存量等。的确,之前有了解,但都是表面与隔空的,因为没有情感的流动与融入,很快就抛之脑后。而今,看着实物,听着讲解,画面感极强,伴随着传奇故事萦绕耳边,仿佛来到了那个当下、那个情境中,让人如痴如醉在其中;再如那几个镇店之宝,似乎穿越时间的隧道,来到了现场,饮酒对诗、诗情画意,什么不醉不归而是氛围感染下的借醉挥墨施才斗智而已。博物馆已是震撼不已,而将要结束“平津战役纪念馆”时,讲解员一句话又一次激发我的好奇之心“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为下一次来天津埋下了伏笔,也颠覆了老族人的一句话:“看景不如听景”,而是看听并行,才有代入感和感染力。就我而言,旅游或许更是一次充电和加油站,因为纯粹的好奇与兴趣,没有功利之心,所以更愿意慢慢地细细地了解、欣赏,同时万卷书与万里路并行是锦上添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