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成长的思考:
1.疫情以来生命与价值的思考:成长
这个学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自己人生的主线。从贵阳实验二小学习转来之后,我终于明悟了答案,那就是“成长”。
这条线可以顺沿到1999年到2020年的世纪疫情——好像冥冥之中总有一个变数,世界在变,历史在变,国家在变,时代在变,我们每个人都在变。
——疫情宅家期间,我收获了一个宝贵的“长寒假”,在网络上学了一些新东西,见识了世界、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变迁,让我内心得以聚焦于“时间”“生命”与“价值”几个成长的关键字。
——6月初复学后,我觉得有一个活生生的教育主题必须传递给孩子们,那就是“生命与价值”的教育。我利用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和疫情有关的感人故事、视频和图片做成PPT做成主题班会。我甚至对比思考了今年的特殊年份——“鼠年”,和1840年的“鸦片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居然也是鼠年,与今天有着惊人的相似。
我把这些发现也串联起来告诉了孩子们。
2.一百多年前和今天“大变局”的惊人相似:机遇与挑战并存
民间流传着“逢八必凶,逢九必乱”的说法:
不知是否是冥冥之中命运轮回安排的灾难,还是历史的巧合?
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都是中华民族的大灾难,但每到危急时刻,总有人为因素的出现挽救了国家和民族的危亡。
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在建立江南制造总局时,让容闳从国外代购了一批机器,结果因为很多人不懂洋文,容闳教起来毫无进展。于是,这位当时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向曾国藩提出送一批留学生去欧美学习。从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遣了120名留学生。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留美幼童计划”,它是曾国藩一生中最后一件为之呕心沥血的大事,李鸿章称之为“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
据统计,这些留学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外交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经商的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有14人为海军将领。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里,绝大多数人都成为了近代中国的脊梁人物。
可以说,清末的这批留美幼童成材率之高,怕是绝无仅有的。比如1881年被提前召回,后来建成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业“祖师爷”的詹天佑,又比如1881年幸运留在美国继续深造,后来公认“中国机器采矿创始人”的吴仰曾,还有背负着“庚子国难”耻辱据理力争,促成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外交家梁诚,都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留美幼童”们建立了中国近代的电报网、铁路网和警察制度等,为后来这些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作为中国第一批官派的留洋学生,他们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的第一页,促进了国内教育的发展。从此,留学教育成为中国一百多年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为国中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1911年10月10日,在近代中国国运式微、民生日蹙的内忧外患情形下,孙中山先生冒着杀头甚至毁家灭族的危险,率先高举反清革命的大旗,领导武昌起义,打响了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枪。辛亥革命标志着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社会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新时代。
可以说是“留美幼童计划”和“辛亥革命”挽救了“鸦片战争”灾难的进一步蔓延,也就才有了后来的中国革命,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
这些,我们必须告诉孩子们,让历史的教训、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重新融入他们的血液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当中美两国的博弈,遇上世纪疫情的突变,已经昭然若揭地在印证着习主席对当今世界时局的预判。
从2019年12月1日《柳叶刀》论文中武汉首例新冠病例当日发病开始,到2020年1月23日武汉上午起开始“封城”,从经历疫情全面暴发到6月陆续复学,再到如今国内与国外疫情发展的天壤之别。
从鸦片战争到100多年后的今天,世纪疫情席卷全人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甩锅中国,我们国家果断决策,下令封城,全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疫,医务人员更是逆行而上,奔赴抗疫最前线,终于迎来了战胜疫情的今天……
然而某些自以为全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至今仍然在疫情的肆虐中挣扎……
我们只要稍加认真对比思考,不难发现:灾难年年有,有些年份确实要重一些,但最后它的轻重和蔓延都决定于一个国家面对它的态度与行动。
就像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说的那样: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
同样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迎难而上,迎接挑战,也赢得了机遇。“留美幼童”计划和“辛亥革命”奠基了新中国的诞生,今天中国的抗疫坚守也将为引领世界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二、活在当下,拥抱变化,迎接挑战,主动成长
曾国藩说“既过不恋,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时下网络流行语也说“不念过往,不惧将来,活在当下”。过去的已经发生,我们无法改变,将来的无从得知,我们也无需担心,但当下正在发生的,我们却可以通过努力抗争,改变和引领它的发展方向。
马云说“拥抱变化的人才有未来”,我非常认同和喜欢这句话。
——2020年我加入了两个工作室,见识了别人的成长,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进步……
——2020年9月我有机会去浙江跟岗学习了一个星期,见证了沿海城市的快节奏发展……
——2020年10月23日到被邀请到久仰小学参加教研活动,得到了历练……
——2020年10月26,我还到贵阳跟岗学习了一个星期,亲身体验贵阳实验二小幸福工作的经历……
——2020年11月,姚元艳工作室的学习活动,贵阳实验二小一连三周到我们县进行“嵌入式”培训……
——刚刚过去的2020年11月19日,我自己策划主持的第三联合体“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我想,我主动拥抱和经历了这么多的改变,想不进步都难。
在贵阳学习回来的汇报会上,我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话——“以成就别人之心成就自己”。这句话曾在两次会上被校长提及,我想可能这个感悟也深深触动了校长。
三、犹豫则不前,主动者成长
我在想:刚刚过去的这一次教研联合体,哪些人成长了?成长了什么?
我想,借用马云的话来讲,只要是在这次活动中“主动拥抱变化”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成长。
首先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成长了,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能亲自策划一次活动,从方案出台到一步步的完善,再到执行过程中对细节不足的思考,都终将沉淀为我的阅历和经验……
——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比如语言的表达、主持词的编写,说课程序的优化,磨课的准备等,都将促使我去改变和优化。
——图片的采集、听评课录音的梳理,活动材料的整理,简报的编写,都让我对整个活动的收获有了全局的把握。
其次是上课的老师,他们从备课到磨课再到上课、说课、听评课,如果他们认真总结和反思,会在备课、上课中得到长足的进步。
其三是认真听课并评课的老师,如果他们在听课过程中认真总结别人的长处,思考和优化别人的短处,在评课中主动表现,他们也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只在场外围观的人也许是在欣赏,但永远无法体验到场内身临其境的喜悦;犹豫不前的人也许是在韬光求稳,但迈不出第一步的人永远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迈到第二步!
但总的来说,还是我的收获最大!哈哈!
成长,从来都只是为准备迎难而上的人准备的!
2020年,你准备好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