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825
有些书是因为你读了,所以成长了;有些书是因为你成长了,所以读懂了。(郝晓东老师)
今天记录读书和成长的感悟。
一、不停止是最好的进步
1.是畏难不前,还是蚕食般消化。今天多半天时间都花费在一件事情上,完成了一个最近一段时间给我无形压力的任务,想到了“蚕食”这个词语,读不懂的时候这也是一种办法。《给教师的建议》第61条先逐句朗读完,再逐句啃读,又浏览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中关于本章节的内容,这才整体上把握住了这篇文章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主要谈到了儿童(低幼、儿童)时期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为什么非常重要?因为思维培养有敏感期。从幼儿到小学,这是一个思维的过渡期,是从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这种概括能力直接关乎着孩子以后所有的学科学习是否能顺利进行。因此他提醒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激发孩子思考的兴趣作为首要任务,让孩子善于思考,学会思考才是教学的重点。
如何培养?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让知识取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实际问题。也就是学习与生活要打通。
关于记忆力和思维的关系。记忆力是发展思维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他强调了低段数学中的概念性的东西非常重要,像10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非常重要,需要记忆。但这里的记忆指的是在运用中理解和记忆,不是死记硬背。因为死记硬背不仅给孩子增加学业的负担,还会使孩子对知识保持了距离,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但绝对不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了来掌握它,必须要在运营中理解着记忆。
对于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提到了思维训练是智育的好方法,虽然不能暂时提高成绩,但如果让孩子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用抽象思维去理解概念,慢慢就会有进步。
但核心的一点是:教师在孩子思维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极其重要。
2.换个角度看问题更清晰。当我把梳理好的内容发到共读群里后,心里觉得轻松了很多,同时潜意识里又觉得小标题的凝练度不够,重新思考完善。
许老师晚上给予肯定,第二天早上指出“课程观”解释不够精准,并作了进一步说明。这是个新概念,对我来说还处于抽象阶段。如果不能结合实际问题理解,那这样的概念是无用的。这一点也极好的应和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一条的核心理念:要理解再记忆。


二、坦诚布公,只因心之所向是孩子的未来。
今天有一个自己认为比较勇敢的行为,就是把自己写的“暑期思与行”分享到班级群里。因为这本来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记录,只是想用一份坚持让大家明白:写作很难,但也没有那么难。只是因为这关乎到“大家庭”的和谐,且因为我们老师也是过错方。很多家人都回复“一起幸福同行”,让我心里很温暖。
三、绕不开的问题——选择。
经过这几天的适应,明显感觉专注度还是不够。
下午,赶快跟上共读的节奏,阅读《改变教育的12个关键词》。共读活动已经进行到第一章第3小节,想着今天赶上节奏,从明天就能跟大家一起同行了。
想法很好,但是仅仅赶了一节就赶不动了。
原因是什么?还是目标不明确,所以不专注。
同时面临的问题是新学期选修课的方向没有定下来。
因此,看着《改变教育的12个关键词》,脑子里却在想着《给教师的建议》下一条。
我开始自我追问:
1.为什么倾向于阅读《给教师的建议》?
因为这本书有魏老师的解读和讲座,能降低阅读的难度,最重要的是魏老师的解读是天花板级别的,错过太可惜。其次这本书教育经典,是教师必读的教育学。虽然曾经选修过,但学得一知半解。郝老师等教育大咖都把这本书作为床头书,十年时间反复读,可见它的教育价值。
2.我要选什么课呢?
家校共育方面的,课题研究方面……内心似乎有一种声音,只要谈到“儿童读写”,我就非常有兴趣。其次,依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再深奥的我可能也学不懂。陈娥老师建议选自己喜欢的,或者自己需要的,深耕一门。吴尧达老师说,根据我的发展,可以做课题研究了。
但我心里又一直记得一句话:选课主要从自己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那我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我想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什么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经验似乎有一些,但肯定不够专业。
任何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四、无论自读或共读,节奏感很重要
睡前阅读了一会《大概念教学》,读完了序言部分。学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大概念、生活价值、专家思维,这些高频词语的出现,我深深感觉到教育真的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
看来,心里时刻还是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语文教学。
如果早上静心阅读两个小时《大概念》,下午保证听《给教师的建议》讲座2.5小时,睡前一小时写作,不知可行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