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
“宅”的滋味
“宅”的滋味在于一杯杯自创的奶茶,宅的滋味在于一本本半小时漫画,宅的滋味在于一顿顿不再是食堂的饭菜,“宅”的滋味在于迎面面酥脆喷香的薄饼,在于……
“宅”,原本是一种少数人的生活方式,却不料因为一场疫情成为了一种全民化的生活方式。“宅”在家中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滋味,既闷又有新意,既懒又不得不勤劳。“宅”这一种无法言喻的滋味,其实藏匿在你身边,每处不经意的细节中。
“宅”的滋味在一杯杯自创的奶茶里。每天清晨厨房里总有锅碗的响动,起床后香奶香顺着门缝扑来,走进厨房,就看见立在那的三杯奶茶。疫情期间,网上总会有各种美食的教程,自制奶茶就是其中之一 。将糖和茶叶放入锅中,小火,不停翻炒,待糖融化至焦黄起泡后倒入开水,大火煮至茶叶泡开,加入鲜奶搅拌均匀,再滤去茶叶,一杯早茶就做好了。虽然没有奶茶店的滋味,但自制奶茶中却包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着一种“宅”的味道。
这个滋味不仅泡在茶中,还有一种“宅”味被烙进了饼里。早茶过后就是早饭时间,面粉、鸡蛋,用温水和成稀糊,平底锅中放入油,倒入面粉糊后,左右倾斜锅面,让其成圆形,中火慢煎,直至两边焦脆,即可出锅。煎一张饼,煎出的是香,包住的就是“宅”在家中的滋味。
如果说“宅”的滋味是美食,那“宅”的别一种表达形式便是书籍。一杯茶,一张木桌,一个抱枕,一本书,便可让你安静地坐上一个下午。这是不常有的,也是充满滋味的。以前没时间,没心思看的书,如今却因“宅”充满了滋味。
“宅”的滋味在于美食,在书籍,同时,美食、书籍的滋味也因“宅”而更加精彩。即便“宅”在家中,也可以活出生命的滋味。
升级版:
宅”的滋味
“宅”的滋味是那一杯杯自制的奶茶,那一张张酥脆喷香的薄饼;“宅”的滋味是那一顿顿爸爸亲手烧的饭菜,是那一本本妈妈陪着读完的书;“宅”的滋味是让一家人忍俊不禁的“奇葩说”,是让我和老爸评头论足的篮球赛……
疫情期间,“宅”在家的我们开始关注起了网络上的各种美食教程,自制奶茶就是其中之一。将糖和茶叶放入锅中,小火融化直至糖汁焦黑吐泡,倒入开水,大火煮至茶叶泡开,加入鲜奶,搅拌均匀,再滤去茶叶,一杯早茶就做好了。虽然与奶茶店的滋味不能比,但每一杯自制的奶茶里都包含着我们让生活美好起来的努力,也包含着一种“宅”家的“慢”滋味。
这种慢下来的悠闲滋味不仅泡在奶茶中,还被烙进了一张张鸡蛋葱饼里。煎一张饼,溢出来的是香,包住的是“宅”在家中的慢时光。每天起床后,三杯热气腾腾的奶茶,几张酥软焦黄的鸡蛋葱饼,一家人在厨房忙忙碌碌却又不慌不急的身影,这就是“宅”的味道。我说不清这是一种怎样的味道,但这滋味是寻常日子里少有的。六点半起床,互相催促着穿衣、洗漱,十几分钟后都匆匆下楼,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自顾自地吃路边小摊。寻常的早晨是没有这种“慢”滋味的。
“宅”让时间慢下来了,把日子拉长了,不仅多了美食,也多了陪伴。爸爸的陪伴就是花上两个小时,精心烧制一桌饭菜。两个月下来,要餐餐换着花样是不容易的,光牛肉他就做出了七八种口味。小炒有芹菜炒、红辣椒炒、嫩芦笋炒、蛋清抓拌之后大蒜叶炒,有带汁的,有不带汁的,有知道名字的的,有叫不出名字的。没吃过的做法,我和妈妈都将它命名为“胡氏炒法”。
爸爸爱烧菜、会烧菜,妈妈爱读书、会读书,所以妈妈的陪伴时光里不能少了书。一张沙发,一个抱枕,一本书,便可让我们安静地坐上小半个下午。这也是“宅”出来的滋味。以前没时间,没心思看的书,如今却能翻上几页,看上一两章,有的书竟然不知不觉在十天半个月里读完了。比如,柴静的《看见》,足足寻常读本三倍的厚度,可一篇篇采访、一个个人物和故事却在妈妈的“看护”下被我读出点意思和兴趣来。当然,还有《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我与地坛》。最乐呵的还是读二混子的“半小时漫画”系列啦。妈妈的“陪”是“陪在一边看自己的书”,妈妈这个“伴”还特别挑剔,读书的时候不能吃零食,频繁地换姿势、搞出动静来也是要给眼色的,颇有点“监工”的意味,但既然一起“宅”着了,有个人陪伴着总归是好的。
“宅”的滋味是美食,是书籍,是陪伴,同时,美食、书籍和陪伴也因“宅”而有了别样的滋味。
“宅”,原本只是少数人的生活方式,却不料因为一场疫情成为了一种全民化的生活方式。只是,我们能“宅”在家享受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所以,让病毒早些隔离起来吧,让“逆行人”早点归来。这也许才是我们“宅”起来的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