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意大利著名精神治疗师、哲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写过一本《孩子是个哲学家》的书。书的内容讲什么已经不太记得,但书名却牢牢刻在了脑海中。
“孩子是个哲学家”这句话说得真贴切。
孩子总会在不经意间,说出看似普通却又很有哲理的话。最近说老大的次数变多,当再次说起时,老大悠悠地来了一句“改变你的想法就好了”。
一句话,就那样轻易地让老母亲闭了嘴,有点怀疑孩子看过放在桌上的这本《练习转念》。
《练习转念》,是视角转化问题专家、咨询师弗劳克·伊恩,分享练习转念的一本书。看到“视角转化问题专家”这个介绍,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会多看几秒,毕竟这个称号算是很细分的领域。只要愿意,我们也是可以挖掘自己身上最闪亮的点。
“练习转念”,看起来很熟悉的说法,实则有一套可深入践行的模型,具体是怎样的模型?弗劳克·伊恩在书中分享得很细致。
这本《练习转念》是一本让人读完有后劲的书,从最初看这本,到现在写下文字,中间大概隔了20来天。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常常会主动浮现在眼前。再细细琢磨,弗劳克·伊恩分享的内容,实在是很有用。
你好,五星模型
弗劳克·伊恩将练习转念的完整流程,总结成五星模型。哪五星?
• 需求
• 观点
• 大脑
• 行为
• 结果
书中有这样一幅介绍五星模型的图。
一件事的结果,离不开行为,行为是由大脑决策,大脑又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决策来自于头脑中的观点、需求。
不管是从正向看还是反向看,这五个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一张能看透全书结构的图片,展现的正是书中的精华。
只看精华图就够了吗?当然不够,想要细品精华,理解每一颗星的具体含义,还需要亲自阅读弗劳克·伊恩在书中分享的案例。
你好,人脸模型
前面说这本《练习转念》让人阅读的后劲大,少不了弗劳克·伊恩分享的五星模型。这个模型在脑中停留了几天之后,我把它画在了纸上。一起来看看我画的图(不要介意画得丑)
“需求”和“观点”,是从“视角”的方向去看,如果没弄清楚,就像戴上了一副眼镜。经过大脑的转换,带来具体的行为,行为又产生结果。
这样一看,像不像一张人脸?不知道作者弗劳克·伊恩,要是哪天有机会看到我画的这画,会不会笑出声。
从五星模型到人脸模型,是我阅读《练习转念》后的信息重构,也是对书本内容的消化,这张图大概能记很久。
欲望的力量
《练习转念》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弗劳克·伊恩分享的动机内容。
弗劳克·伊恩分享的是心理学家史蒂文·赖斯的“16种生命动机”理论,这个理论将“需求”与“动机”结合在了一起。这样的好处是再也不用费心去区分“需求是什么”“动机是什么”了。
一张图,让人看得明明白白。16种生命动机里,包含了“低欲望”与“高欲望”的不同需求。
明白了动机,明白了需求,能更容易理解自己,也更容易理解他人。温馨提醒一句,好好琢磨这张图,会有大大的收获。因为“这些动机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
动机里蕴藏的是欲望,永远不要低估人类欲望的力量。
写在结尾的话
《练习转念》,好几次把这个书名读反了,因为从心底觉得“练习转念、转念练习”是同一件事。
读这本《练习转念》,最初的感受是很轻松的,因为整本书在内容的版式设计上,算得上很贴心。旁边有重点内容的提示,有字体颜色的标注。
也许是因为这份轻松的阅读体验,读完整本书,对书中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感受。谁又能想到,过了20来天,重新回过味来,尤其是书中分享的动机理论。人多数在经历之后才会懂得,阅读大抵也有相似的一个过程。
《练习转念》,从懂得书中的理念,到真正理解,再到付出行动,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得到想要结果的概率也会大很多。
我是爱阅读的弥小木,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