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培养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入新课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我们中国古代民间流传的四大爱情故事是什么呢?(投影)歌颂爱情的诗句又有哪些?(投影)古诗如此陶冶我们的性情,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的掌门人舒婷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一代年轻人的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致橡树》。
三、作者简介及朦胧诗
1、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中国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散文集《心烟》诗歌特点——舒婷的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一代人对历史、对祖国、对爱情的崭新理念,以感人的激情、深邃的思想与精巧新奇的意象取胜,如著名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另一类以描写自己内在情思,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福,以及对爱情的回忆与期待为主,以真挚、委婉的情思与隽永、优美的意境取胜,如《春夜》、《秋夜送友》、《落叶》、《思念》等。
2、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借助象征比喻等创造朦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诱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海子、骆一禾、梁小斌等。
四、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示范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带着感情齐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五、解题
题目中“致”意思是什么?谁在致橡树?她对橡树“致”了什么?
明确:(1)“致”是向对象表示礼节或情义,有倾诉表白之意。(2)文中木棉致橡树(3)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自己的爱情观。
六、整体把握
全诗就结构看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两部分。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是诗的第一部分,对世俗爱情观(板书)的否定、批判。第二部分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最后,对理想爱情观的肯定、向往。
七、赏析第一部分
齐读,思考以下问题:
1、诗中有哪些意象?内在含义是什么?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
明确: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景象、事物) “意”指诗人的情思
1、第一部分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凌霄花(板书)虽然美丽,但需借助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不顾个人的人格尊严,对这种攀附式的爱情(板书),作者用“绝不像”表达自己的鄙视之情。
痴情的鸟儿(板书),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自己栖息的大树唱歌,这种鸟是单方痴恋的(板书),意识不到自身价值,不愿飞出大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自由的天空。诗人用了“绝不学”表达完全否定,瞧不起的态度。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板书),一味的奉献(板书),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作者用“也不止、甚至”表达既不完全否也不肯定的态度。
小结:以上种种是“世俗的爱情”。作者对此持否定批判(板书)的态度,是“破”(板书)。有破就有立(板书),那作者的理想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八、赏析第二部分
齐读,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2、分析木棉和橡树形象及象征意义。
3、橡树和木棉应当怎样共同面对生活?
明确:1、(1)“我必须是……和你站在一起”,强调了木棉和橡树的特殊关系。二者应是独立、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强调了爱的基础应该是独立平等(板书)的。
(2)“根,紧握在地下……听懂我们的言语” ,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相通,相互依存(板书),彼此尊重,心心相印(板书)。
2、(1)“你有你的……也像戟”这里诗人用了比喻、象征(板书)的手法,字面将橡树比喻成“刀、剑、戟”,将其“枝、干”比喻成“铜、铁”,实际赋予橡树象征意义,象征具有坚毅、刚强、阳刚之美的男性(板书)
(2)“我有我红硕……英勇的火炬”强调了既有美丽的外表,也有丰富的内涵,象征(板书)柔韧之美的女性(板书)
3、“我们分担……终身相依”,这里“寒潮、风雷、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雾霭、流岚、虹霓”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我们应该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板书)、永不分离。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伟大的爱情应是——(齐读)
“这才是伟大……足下的土地”,这里“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指事业和国家。爱一个人,不仅爱他(她)的外表,更应爱他(她)的事业和理想,爱他(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的最高境界。也是作者向往、憧憬的爱情(板书)
九、小结
诗人按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平等独立的基础上,提出理想的爱情。
十、拓展延伸
独立平等、有尊严的爱情,历来是女性所追求的。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表明了。为了维护自己人格和尊严,向自己深深爱着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发出爱情的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和诗人的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
十一、最后齐读全诗
十二、作业
1、既然爱情如此美好,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现在应该涉及爱情吗?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有理有据)
2、课外阅读:名著《简.爱》
附板书设计 意象 → 比喻
(木 凌霄花……攀附式 否定
女← 象 ← 棉)(一)世俗的爱情 { 痴情鸟……痴恋式 } 破
致 泉源险峰……奉 批判 ↓
日光春雨……献式 ↓
男 ← 征 ← 橡 (二)理想的爱情 { 独立平等 相互依存 } 肯定 立
树 心心相印 同甘共苦 向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