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关于张贤亮小说《灵与肉》的主题解析

关于张贤亮小说《灵与肉》的主题解析

作者: 浅取一点书香 | 来源:发表于2020-07-03 08:00 被阅读0次

    张贤亮是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自叙传特征,以受难知识分子的苦难生活为创作视角,感性地书写他对人生浸满血泪的真实体验,因苦难而生发的对中国政治问题的反思,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灵与肉》讲述了一个被遗弃的富家子弟许灵均在文革中被打成右派,历经艰难困苦,通过严酷的劳动,在“灵与肉”的统一中获得精神升华的故事。本文意在对其小说《灵与肉》的主题进行一定的解析,揭示劳动的主题,对苦难及人性的思考。

                                  一

    落难的知识分子,是张贤亮为作品人物许灵均刻意塑造的悲惨命运。他没有受过多少母亲的爱抚,没有受过多少父亲的教诲,他是在畸形家庭中被遗弃的人。后来人们又遗弃了他,给他头上戴了顶“右派”的帽子。在被流放、劳改的处境中,他遇见了那些淳朴善良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他们给了他关怀与帮助,使他体会到了人性的温暖。尤其是一个以劳动生存的“原始”女性,她不仅奇迹般地解决了他的“双重饥饿”,还赋予了他战胜自我和超越苦难的非凡力量。书中写到:这个吃红苕长大的女人,不仅给他带来了从来没有享受过的家庭温暖,并且使他生命的根须更深入地扎进这块土地里,根须所汲取的营养就是他们自己的劳动。她和他的结合,更加强化了他对这块土地的感情,使他更明晰地感觉到以劳动为主体的生活方式的单纯、纯洁和正当。他得到了他多年前所追求的那种愉快的满足。长期严酷的体力劳动,与劳动人民的接近,从根本上更新了许灵均的精神与肉体。张贤亮着力表现底层民众(特别是女性)对受难知识分子的抚慰,以此来表现“劳动者粗犷原始的内在美”。

                                  二

    “伤痕上的美”是张贤亮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之一。文革时期,新中国的未来被一片黑暗包围,恐惧绝望,没有出路。个人精神与肉体得不到慰藉,孤独无助,国家前途堪忧。而主人公许灵均却在历经苦难之后获得了“政治新生”,他的肉体和精神在苦难中得以磨炼和洗礼。正如书中所写: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张贤亮以“灵与肉”为主题,揭露了现实社会发展的矛盾冲突,同时也折射了知识分子生存的矛盾冲突。正是通过这些矛盾冲突反映的社会具体内容,从而揭示在特定的背景下人的灵与肉的痛苦,对立统一,相互转化。作家以主观的态度看待社会的变革发展,透析自己的人生态度,概括了一个时代里遭受痛苦的人们。张贤亮没有为写苦难而写苦难,而是描写苦难背后的光明。苦难对人的残害和践踏,屈辱对人的扭曲和创伤都不能扼杀和扑灭人们内心深处的光明,不能遏止他们对美好人生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当肉体被野蛮地摧残,思想被无情地遏止,唯有灵魂不息地在炼狱中升华。

                                三

    人,毕竟是美好的,即使在那黑暗的日月里。种种厄运的降临,加上当时压抑的生活环境,让许灵均跌落到人生谷底,他深感绝望,甚至想结束自己黯淡无光的生命。在广阔的大草原上,在牧民的淳朴炽烈的感情治愈下,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与勇气。同时秀芝的乐观开朗,勤劳善良使得他的灵魂得到救赎。“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多么朴实的话,却让人为之震撼。许灵均在人生体验中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是劳动者的情感。正是这些情感让他在出国和回到农场之中做出了选择,他最终选择了后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抉择,是因为这里有他的痛苦,也有他的欢乐,有他对人生各个方面的体验,而他的欢乐离开了和痛苦的对比,则会变得黯然失色,毫无价值。许灵均心中时刻惦念着患难时曾帮助过他的人们,他深知他们也需要他的帮助,于是他毅然成为了一名教师,实现了自我价值。由此可见,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不仅可以磨炼人的心志,更能检验出人性的美好。这也说明了生活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所以我们需要找准定位,实现价值。

    综上所述,小说通过许灵均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劳动的高贵,超越苦难的种种努力及在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和精神抉择。让我们感受到了苦难中的人的坚韧和乐观,他们的灵魂也在苦难中得以净化与升华,最具永恒价值的是人间烟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张贤亮小说《灵与肉》的主题解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sj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