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写【学习成长】,不写【标签斜杠】,也不写【暖心鸡汤】,写点别人家的故事。
自从我的学习兴趣呈“井喷式”外溢后,我陆陆续续进了好多个“学习社群”。而我今天在看群消息的时候,有一点“感悟”,所以分享一下。
最近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线上训练营,在开班前,群主小姐姐邀请每个人在群里发自我介绍,自我介绍要包含——昵称、坐标、职业标签、技能、资源、目标。由于在DISC社群已经见过这样的链接方式,所以我没有像之前那样主动去跟别人搭话,只在屏幕后默默关注——感受不同的、别人的人生经历。
在学习群里的都是什么人?我大致分了两类:一类是寻求职业突破的人,另一类是期望家庭美满的人。
寻求职业突破者一大部分是处在职业转型或上升期,期待升职加薪,或实现财务自由,也有职业瓶颈期,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当然,还有带一个项目收入100万的创业者,也有一篇推文可拉好几万广告费的公众号平台运营官……
而关注家庭关系的这一部分人呢,有的是新手妈妈,有的是希望能在家庭和孩子之间找平衡的父母等等。
别人都在学什么?最多的就是考证、考研、考职称,比如CPA,比如注会、注税……还有就是学各种技能,比如理财投资、教练咨询、新媒体写作、亲子阅读、社群运营、演讲、培训、催眠……
别人的标签是什么?英国工学硕士,金融研究员,区块链投资,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者,手账课讲师,心理学个人成长者,吸引力法则践行者,身心灵践行者,终身学习者,系统思考者,教培创业者......在群里,我还看到了很多新奇的标签......比如:
【 断舍离的践行者 】【 社群运营陪跑】【 游戏力实践者 】【复盘践行者】【每日一淘咨询顾问】【玩图家】 【零极限爱好者】【数字基因密码解读】【芳疗手作爱好者】【心灵按摩师】【造口治疗师】......
各行各业,各种领域,有听过的也有没有听过的,但基本上都是我没有体验过的职业或身份。
别人的目标是什么?出一本自传,读至少50本书,打造个人IP实现额外收入过万,研发课程,学员过百万……
是不是觉得别人很厉害?
刚开始看他们的自我介绍时,我觉得两个字——优秀。同样的年龄,别人去给自己的人生创造了无数的可能性。当时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人生规划重新思考一下?我是不是应该给自己定个更高的目标?我是不是应该要多去涉足几个领域,让自己的斜杠再多一些?
在看到别人如此优秀的时候,有没有人会产生了一丝害怕掉队的恐慌?
我身边就有一个常常处于“掉队恐慌” 的朋友。
前段时间这个朋友给我打电话,他说他想换工作。我说,行呀,这是一个挺好的事情,准备换什么工作呢?他说,我准备换行业。当下我就在回忆,这似乎是他这五年时间第四次跟我说他要换行业了。而他也确实换了三个行业。于是我就问他:为什么好好的要转行呢?他说,因为发现有朋友在那个行业做的特别好,而他却一直没什么发展,毕竟当初大家能力差不多,他不想比别人混的差。
追求更优秀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盲目学习别人的“追求方式”确实浪费人生的。当你看见别人最近沉迷看书、疯狂输出,你就想,不行,我不能掉队,我也要买,但买回来翻了两页发现根本不是对你口味的书,然后就扔在了旁边;当你看到别人在公众号写个推文就能月入过万的时候,你就想,文笔也一般,都是标题党,我也可以写写看,但没坚持几天,就发现了更多可以“获得成功”的方式,于是搁笔。
你想向别人一样获得成就,但你关注的N+1个公众号,今天都点开看了吗?花了那么多时间学习,人生改变了吗?每天忙不完的事情,做到高效了吗?
我们的人生中,到底有多少是因为“别人这样做了,我也要这样”的事情?
你总是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希望看看别人的人生,给自己找到榜样或者目标,以此来激发自己。但这种“对比式”的激励真的不会带来过度压力,让你更焦虑吗?你追不上别人的脚步,也看不清自己的道路,左顾右盼,寻来觅去,还在原地。
人应当认识自己,按自己本来的样子接纳自己,不与别人比,也不拿“真实的自己”与“应该的自己”比。
不必羡慕别人拥有的一切,也不要试图跟随别人去走他的那条看似“风光亮丽”的捷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艰难地活着。剥开光鲜的外壳,去掉励志的包裹,剩下的辛苦与努力,才是生活本身最坚硬的核。
你应该看到自己该怎么活,而不是复制别人的活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