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前天,去参加读学前班的女儿有公开课。因为快要上一年级了,学前班学的东西,跟一年级的课程差不多,只是没有小学那么正式。
那一节课,学习的是音节ao。置身其中,以前读书的情境不觉出现。对比了一下,教学的方式,与我以前读书时的情况,几乎可以无缝重合。
这种方式就是:老师在上面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按照她想要传达的方式去学,主要通过表扬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每次的提问,其实答案基本是有一个引导性的答案,只要学生按照这个答案去回答,就给予口头上的表扬、赞许。而对于学生,就是努力的去照老师的问题去回答,从老师的口吻去判断是否是正确的。
而上小学的情况,应该也是差不多。小孩就是在努力的以学习的方式去获取,老师,家长的表扬,赞许,而老师,也是以这种为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记得有一次去儿子上学的学校,当时是星期一,学生下来升国旗,听到一个老师在斥骂一个学生,那种语气,并非是因为教育的目的,更像是一时的情绪失控的发泄。
感:对于小学上课的方式,尤为熟悉,对自己的影响深远。因为突然发现,自己被这种方式影响着,而不自知。
如果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那么,我的思维方式是否一直停留在小学那种水平呢?可想而知,行为要有多大的精进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开始,就已经想错了。
这种方式最在的影响就是会为了认可、表扬,而去做事情。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说不敢有自己的想法。
另一方面,作为父母,不知不觉间,也是用这种方式去教育孩子;而孩子,其实也面临同样的方式的教育。
思:习惯的养成,就是重复的动作,只要一个动作重复做得多了,就自然的成了习惯。而习惯,可以说是人的另一种本能。
我们很多的习惯,并非是自己养成,而是环境的影响。因为环境可以在不知不觉间,让你重复的做。相反,对于自己想要养成的习惯,却由于惯性,反而不容易养成。
而改变坏的习惯,前提就是要看到、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形态上的习惯,有什么不好的地方,然后才有针对性的去改变,培养新的习惯去替代。
而对于因别人认可而行动的习惯,需要怎么去改变?
意识到自己是主人,自己可以照自己想的去做,去活。而不需要别人的许可。尝试去做,照自己想的去做。
如果失去别人认可的参照物,可能一下子不适应,好像失去了目标,那就要从自身的内心出发,去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以前就是以达到别人认可为目标,而没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是出于逃避思考,责任,但是,当一下挣脱,反而不知所措。因为习惯。
既然意识到,就可以改变。因为改变意识,就可以改变形态。更何况这种意识形态,还是在自己小的时候,在无意识中养成的。
行:用微习惯的方式,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
对于自身,寻找方式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