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婚姻中的矛盾双方不是“我”和“你”,而是“我”和“我们”。
“我”过于突出了,自然会影响到“我们”。而如果“我们”占了上风,“我”的挫败感又如何化解呢?
《我和我们:关于爱的心理学通识》一书为我们解答了这一难题。作者刘嘉是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兼心理学系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副主编。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10349/f7de16bcf3c499bc.jpg)
非常喜欢本书三章的标题,“寻找另一半”“两个人的世界”“沟通与理解”,不断递进,也准确表达了人类情感关系演化的真实情况。按照顺序读下来,理解起来非常容易。
寻找另一半时,男女的择偶标准不同,本质上是人类进化的产物。男性择偶多数以年轻漂亮为首要条件,这是为保证女性的生育力。女性择偶时有很多偏爱年长的男性,而在古代则是年轻力壮的男性,年龄不管怎么变,选择的男性通常都要有资源、有地位,这是女性为自己和后代的生存做出的考量。
从进化的角度看,婚姻只是繁衍后代的副产品,而非爱的升华。但是人可以超越进化的宿命,于是将满足生存需求的“制度化婚姻”演变成满足安全感、爱与归属的“伴侣式婚姻”,再到今天通过情感联结以实现自我表达、自我成长的“自我表达婚姻”。
特别是现代女性很多都已经济独立,伴侣的作用就不再仅仅是提供资源或安全感,而是使她成为更好的人。因此,现在不断攀高的离婚率恰恰说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意愿强烈。
如此以来,有效沟通与真诚理解就成为保持婚姻稳定的关键。而同理心于有效沟通至关重要,所以本书结尾部分特别强调了提升同理心在维持婚姻及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同理心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更容易与他人相处,包括自己的另一半。因此回到题目中的那个问题,您知道答案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