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和变魔术,有什么共同点?
作为观众,我们明明知道魔术是假的,可是还是喜欢看魔术。魔术师通过转移注意力,营造意外感,给观众带来惊喜和欢乐。其实,小说家也是同样的方法,给人物制造矛盾和冲突,然后解决问题,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切身体验。这被称为“托尔斯泰式完美无瑕的魔术”。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道美味佳肴。那么,这道美味大餐是如何煮好的?即使是那些大作家,大魔术师,也会遇到各种瓶颈和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这就是《像托尔斯泰一样讲故事》(How to Write Like Tolstoy)这本书想要讨论的问题。作者想要探讨知名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编辑,他以自己遇到的作者,以及世界上知名的作家为例,从小说创作的各个方面展开讨论,看名人们是如何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
钱钟书讲过一个笑话,如果鸡蛋好吃,我们有必要去看这只鸡长什么样子吗?按照这个笑话的观点,我们应该搞明白,鸡是如何下出好吃的蛋的,它平时都吃了什么,它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理查德·科恩(Richard Cohen),现居纽约,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编辑。经他编辑的作品曾有多本荣获普利策奖、布克奖等。他还曾经教授了七年创意写作课。最开始的时候,《像托尔斯泰一样讲故事》这本书写的就是当年教授写作的内容,后来,随着写作的深入,目标也发生了改变。毕竟,深入伟大作家的大脑,研究他们是如何创作的,这是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
今天,我们将会着重从人人都喜欢托尔斯泰,作家如何创作小说人物,完成初稿之后如何修改润色等多个方面一窥究竟。
1.作家的偶像托尔斯泰
关于托尔斯泰,说他是作家的偶像,一点都不为过。
《像托尔斯泰一样讲故事》这本书的作者,就在前言中提及:我会频繁提及列夫——我最爱的作家之一。原来这本书的名字是这样来的。
毛姆说,在我心中,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是巴尔扎克,但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雷蒙德·卡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到钦佩作家的名字,他说,托尔斯泰,他的任何一篇短篇,中篇以及《安娜·卡列尼娜》,不包括《战争与和平》,太慢了。托尔斯泰是最棒的。
看来,即使是知名作家,他们的品味也是不太一样。毛姆这样评价《战争与和平》:据说,整部小说中大约有五百个人物。每个人物都被作者赋予鲜明的个性,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为何卡佛会觉得《战争与和平》慢,可能和自己的经历有关。他曾经说过,因为自己一直挣扎于温饱线,需要靠写小说拿到钱去养活一家人,所以一直写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是长达几年的时间项目,自己耗不起。
2.源于生活的人物
《战争与和平》中有五百个鲜明个性的人物,托尔斯泰如何做到的呢?
托尔斯泰会把生活中的人物,写进小说里。托尔斯泰自己就曾经说过,《战争与和平》中每一个人物都不是虚构的,都来自他的熟人。
《安娜·卡列尼娜》的诞生是这样的。托尔斯泰的邻居抛弃了情人安娜·皮罗高娃,于是这个情人选择了卧轨自杀。听说了这个悲剧,托尔斯泰骑马去查看了死去的安娜。尽管两人并不相识,托尔斯泰因此创作了《安娜·卡列尼娜》。
在这部小说中,一位三十多岁的地主列文向一位小姐求婚,两人玩过粉笔游戏,就是用粉笔写下一个句子中的首字母,让另外一个人猜测。还有一个场景,列文让未婚妻查看自己之前的单身日记。这些,都来源于托尔斯泰自己的经历。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也用这样的方法。他的妻子泽尔达抱怨,从《美与孽》中,仿佛看到了自己婚后没多久就丢了的日记,还读到了很多熟悉的信。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源于一次观看斗牛的经历。他把那趟旅行写了下来,以周围的人为原型,大家很容易就可以看得出来。为此还得罪了一些人。
作家们常常将生活中的事情写进小说,他们也会以周围的人,或者自己为原型,来创作人物。素材有了,但是,如何塑造一个生动的人物呢?托尔斯泰如何成为“ 文学界最伟大的操纵大师”?
2.如何操纵作品中的人物
屠格涅夫有一次去拜访托尔斯泰的庄园,在农场的时候被托尔斯泰气到离席。后来,屠格涅夫是这样解释的,即使是农场里的动物,托尔斯泰也能够说清楚每一个动物的性格、故事、家庭关系。屠格涅夫觉得这是赤裸裸的显摆和炫耀,因为他自己做不到如此塑造人物。
接下来,屠格涅夫在给朋友写信的时候,谈起了托尔斯泰一些“装内行的小把戏”:对于场景的细节描写,反复提及人物的一些小特征,还有很多人物的心理分析,比如故事中的我作何感想?别人怎么看我之类的。
但是,其实这些不仅仅是小把戏,托尔斯泰用这些方法表现人物,仅三言两语,就可以勾勒出一个人物的速写。所以珍妮特·马尔科姆赞誉托尔斯泰是“文学界最伟大的操纵大师之一”。
作家们还要相信自己对于人际互动的观察。比如,雨果随时记录一切,哪怕与人交谈,转身就要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生怕今后会用上。阿加莎·克里斯蒂创造人物的时候,能够回想起两年前见过的一个难民。
还有,澳大利亚小说家彼得·凯里说过:“在我看来,哪种人会做哪种事情,这个问题很重要。谁会真的做这些事情,如果持续追问,就可以塑造出复杂的人物。”这些都是来源于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和判断。
本书的作者有一个朋友,讲述了一种塑造人物的好方法,叫做面试人物法。方法就是,想象小说中的人物站在自己面前,和自己聊天,讲述自己的生活。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在虚构一个独立的人物了。有些作者觉得,虚构出来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孩子,他们有自主的生命,明智的父母不会试图去操纵自己孩子。
只要创造了人物,潜意识就会开始运作。等清醒的时候,就可能会被自己笔下的人物惊到。因为在半清醒的状态,他们设定的行为可能跟完全清醒的时候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3.修改和润色
修改,润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把璞玉雕琢成一件大师之作,需要持续打磨。福楼拜比喻说,文章就像头发,越梳越顺。雷蒙德·钱德勒说,每天上午向打字机乱扔文字,中午清理。
托尔斯泰字迹潦草,所以,每次写完,妻子索尼娅都要再誊写一遍。据说,《战争与和平》索尼娅誊写过七遍。从誊写的次数,就可以知道,托尔斯泰有多热衷于修改文章。《克莱采鸣奏曲》这个中篇小说,就修改了9遍,《安娜卡列尼娜》修改过12遍。
杜拉斯在在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的时候,说她的小说通常要写三稿。小说的篇幅越长,写作过程也非常长,可能需要四五年的时间,等她感到精疲力尽的时候,书也就完成了。
雷蒙德·卡佛对于删减毫不吝啬,常常是大刀阔斧进行大段地删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加加减减,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他一直在写中短篇小说。他说,如果一篇小说的初稿有四十页,那么写完就只剩下一半了。不只是删减字数和篇幅,修改过程更像是删减掉一些,再加一些,再减去一些。
具体的写作修改过程是这样的,第一版的时候,用的就是类似于“自由写作”的方法,尽快把稿纸填满,得到一个大概的故事轮廓和框架。其他的事情,留在修改的过程中。通常一篇小说需要改三到四遍,诗歌要改四五十稿。
创作和修改的时候,其实运用的是大脑的不同地方的功能,很多作家无法在两者间切换。作家的修改能力千差万别。有些作家的润色和修改可以提高文章质量,但是也有作者,他的修改对于文章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保持文字的简洁,去掉冗余的陈词滥调也很重要。特别要注意比喻句,尼采说过,创造新比喻,源自于对与众不同的渴望,所以大家喜欢用比喻句,但是很多时候都是糟糕的比喻,所以应该严格地查看每一个比喻句。
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大家认为修改(Revision)只是删删减减,但是作者认为最佳的修改状态应该是重新观看(Re-vision):用全新的眼光,重现观看作品,而不仅仅是做一些木匠活儿,对局部敲敲打打。
最后
本文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如何创作人物,第二是如何持续修改文章,我想这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这本书按照小说的顺序,从开头写到结尾,分为不同的篇章,逐个讨论了小说创作过程中伟大的作家们面对的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正如这本书里边儿有一句话,在前言中我不指望大家读完就成为当代托尔斯泰,但没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