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婚姻育儿简友广场
滥用吼叫的权利,差点要了他家孩子命,一位妈妈后怕地说

滥用吼叫的权利,差点要了他家孩子命,一位妈妈后怕地说

作者: 郝妈育儿经 | 来源:发表于2019-11-16 16:21 被阅读0次

“我吼叫他一声,他立刻就乖了”。

“我也不想吼,可是不吼,说别的他就是不听呐”!

“我心平气和的和他说,他不理人啊”!

……

我们坚信,吼叫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孩子才会更注意听我们的话,而这样的结论也是我们亲身验证过的。

比如你下班回家,发现早就回家的孩子居然在看电视,他没有像你想象的那样乖乖的在自己屋子里写作业,也没有和你期待的一样,捧着一本书认真的阅读,他就歪在沙发上吃着零食,看着你觉得无聊的动画片。

这个场景,一定会让很多妈妈瞬间火冒三丈,控制不住的责备,甚至吼叫:

“作业做完了吗?”

“你每天除了看电视、吃零食,就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干了吧?”

“你看看你那成绩,别人的孩子都在学习,你怎么整天就知道玩!”

“你有没有个正经样子?看你坐没坐相、吃没吃相,真是恨不得打你一顿!”

……

滥用吼叫的权利,差点要了他家孩子命,一位妈妈后怕地说

听到吼叫的孩子,多半会忙乱一下,先是赶紧坐好、放下零食,然后快速地关掉电视,并可能立刻起身,奔回自己的房间或者书桌旁,随便找一本与自己学习有关的书打开。

此时你的想法是什么?一定有人会说:“看吧,我吼他一顿,他才知道自己哪儿错了,才知道怎么去改。所以吼叫还是有用的,要是你不管他,他可不就那么懒散的坐在沙发上,胡吃海塞,看电视消磨时间吗?”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孩子的心声能够被显示出来,那么上面的文字可能就会这是这样的:

“我已经写完作业了,看会儿动画片又怎么了?”

“你自己不也是没事就看肥皂剧,也不干别的事情吗?”

“反正只要是我坐在书桌前就对了,真是烦死了!”

“唉,这会儿妈妈没看见我,拿本漫画偷藏在课本下面好了。”

……

不仅是心理活动,在经历过一开始那个“被吼叫震慑而变的积极主动”的阶段之后,孩子外在表现也会很快出现变化。

吼叫结束了或者变声音变小之后,孩纸会开始观察妈妈的动作,如果发现妈妈已经转移了注意力,那他就会放松下来,书本不在翻页,笔尖不在移动,看看这个,摸摸那个。

尤其是作业已经写完了的孩子,他此时的内心是完全放松的,因为妈妈对他的要求都是课外的,而且又是在他非自主意愿之下进行的,所以他并不会多么上心。接着他会借口喝水、吃零食、找东西、上厕所,逐渐脱离看书学习这件事。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察觉到,你之前所认为的“通过吼叫,孩子已经听话了”的结论是不太可靠的。孩子并没有像你想象的那样真的被吼叫“指明”了方向,被叫“震动”了内心,他只不过是选择用逃避的方式来迎合你,试图平息你的情绪,躲避吼叫给他带来的烦躁感,或者说,他在用伪装来避免你的吼叫给他带来的“骚扰”。

你看,这变成了一种无聊的模式:

妈妈:吼叫→看到“假象”→自以为“教育”起效

孩子:被吼叫→制造“假象”→学会逃避与欺骗

结果:妈妈的教育方式继续一路错下去,孩子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强,妈妈无力感也日益增加,终于有一天反抗到来,吼叫彻底失效,教育彻底偏离了轨道,失去了掌控。

如此看来,你还认为吼叫是有用的吗?

滥用吼叫的权利,差点要了他家孩子命,一位妈妈后怕地说

古语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就是说,说话没有文采,其内容便无法得以传播,言下之意,便是指说话要有内涵、有意义。

很显然,吼叫基本不在这个“有内涵、有意义”的范围之内。

因为吼叫源于愤怒,愤怒意味着不够理智,在不够理智的情况下,头脑怎么可能清晰?这种情况下,说出的话又怎么可能是有理、有据、有意义的呢?既然没有意义,那也自然不可能有教育的作用了。

有理不在声高,对所有妈妈来说,这都是一个真理。

身为妈妈,我们本身就已经站在一个有威严的位置了,作为一个成年人此时就应该讲出符合成年人身份的话,用有道理、有意义的内容让孩子得到启示、指引,这样教育才能继续进行下去。

而吼叫的话语,要么异常刻薄,令人难以接受;要么夸大了实情,毫无道理可言。不仅如此,你的吼叫,会让孩子将注意力都放在你丑陋的吼叫表情和吼叫所制造的恐怖氛围之上,而忽略了你想要传达的内容和当下他做过的那件“错事”。

滥用吼叫的权利,差点要了他家孩子命,一位妈妈后怕地说

而且一旦孩子习惯了这种吼叫的教育方式,他会意识到妈妈除了大喊两声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他会觉得妈妈没有能力“制服”他,从而变得更加不服管教。

那么,吼叫就一点用处都没有了吗?其实不是这样的。

其实你应该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吼叫所产生的影响。那些真正有危险,尤其是有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的情境下,你的吼叫才算是真正发挥了作用。

比如,阻止孩子冲进车流繁忙的交通道路,你大吼一声“站住”,会比温柔絮叨个不停要有用的多。但是,如果你滥用“吼叫”的权利,到了关键时刻,大声的提醒可能会失去效果。

有一次,一个小姑娘走在路上,一边走一边跳,都快到了马路中间,这时迎面开过来一辆汽车,小姑娘的妈妈看到后大喊一声“看车!怎么走路的?!”小姑娘像没听见一样,继续蹦蹦跳跳,好在汽车及时刹住了,才没有酿成大祸。

事后小姑娘的妈妈惊恐地抓住小姑娘问她:“我刚才那么大声提醒你,你怎么还往路中间跑?”小姑娘吓得不轻,哭着说:“你提醒我了吗?你平时不就这么大声说话的吗?”

所以你看,如果你滥用了这个“吼叫”的权利,那么孩子对你的大声提醒会变得非常麻木,当出门在外她需要被大声提醒的时刻,他可能会因为这种麻木忽略了你的提醒,让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平日里理智平和的交流对孩子来说多么重要。经常被吼叫的孩子,妈妈的提醒对他来说非但得不到重视,反而更容易被忽略。这是因为你的吼叫变成了家常便饭,孩子不会觉得它有什么提醒的作用,反而觉得稀松平常,并不值得警惕。

被忽略的声音怎么会走进孩子的心里?我们是否已经成为被孩子忽略的那个人?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和我们的希望背道而驰?是时间好好反思一下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滥用吼叫的权利,差点要了他家孩子命,一位妈妈后怕地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by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