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3371/10d1ffd4fbe03c6a.jpg)
作者:马克思·韦伯
借阅时间:9/8--9/26
这本书并不厚实,反而是薄薄的一本。但老师在推荐我们阅读的时候说:“这本书很薄,只有两百多页(我借来的这本其实只有185页),但它的注释却可以达到500多页。”
当时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就知道,以我现在的知识水平,或许只能看懂一小部分。
不过不能因为它难懂就放弃阅读它。
作者引言:
引言的前一小部分指出,除了西方的世界其他地方虽然出现了具有高度精确性的知识和观测——例如巴比伦的天文学、希腊人创造力学和物理学、中国的历史学等,但是这些知识当中不存在着西方的理性概念。
除此之外,在艺术、建筑、印刷和教育等方面,其他地方都缺少西方的理性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科学。
接着作者还告诉人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贪婪和资本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也有悖于资本主义精神”。作者指出,资本主义的获利需求是理性的,它以货币的形式进行资本核算。
资本主义企业的现代理性组织还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家庭和生意的分离,二是理性的簿记方式。若把东西方的商业企业独立性做个比较,东方只能算是萌芽阶段,而西方之所以这样发展,它离不开理性的商业簿记和公司与私人财产的分离。
作者紧接着抛出问题:为什么东方国家(例如中国和印度)在科学、艺术、政治或者是经济发展上,没有走上西方独有的理性化道路呢?
第一部分:问题
第一章: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
这一章讲述了天主教教徒与新教教徒的不同之处。
1:天主教教徒更倾向于走进人文主义的殿堂,而很少参与到资本主义企业活动中来。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中,毕业于培养资产阶级的商务性人才的学院的人员中,新教教徒毕业生远远多于天主教教徒毕业生。
2:在技术工人中,天主教教徒留守本行业的倾向强烈,而新教教徒则会被吸引到工厂成为高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
3:新教教徒不论处于何种状况,都体现出了一种发展经济理性主义的趋势。但对天主教教徒来说,这种趋势从未出现过。
4:天主教与新教对待经济生活的态度不同:天主教教义更重视美好的理想世界,以及最高理想中的禁欲主义特征,使得天主教教徒对现世的美好无动于衷——这是新教教徒用来批判天主教生活方式中禁欲主义的基础。
而天主教教徒则指责新教教义将所有理想都世俗化,是物质主义的根源。
作者提出:若要在老式新教精神的某种表述和现代资本主义文化见找到内在联系,寻找的目标应当放在它们纯粹的宗教特质上。
第二章:资本主义精神
这一章首先用三页纸引用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借以表述资本主义精神。
引用的话的主要大意有:1:时间就是金钱。2:信誉就是金钱。3:金钱有增殖和衍生的性质。4:不要把所有掌控的东西都视为是自己拥有的,生活要量入为出。
富兰克林认为他能够认识到美德的作用,得益于神的启示。
“在现代的经济秩序下,只要是合法赚钱,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遵守天职美德的结果和发挥天职能力的表现。”这个观念,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为典型的特质。
资本主义精神与前资本主义精神间的差异,不在于某种赚钱动力的发展程度。
当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种伦理认可的生活准则时,它最强大的对手就是传统主义。接着作者给了一个临时定义,从劳动者入手的。
传统主义的典例:和减少工作量的机会相比,挣更多钱的机会显得没那么有吸引力。
接着作者提出:支配商业行为的因素,都是基于商人群体的精神气质。
新型企业家只有具备高深的伦理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行动力,才能赢得主顾与工人的信任。
而这些素养完全不同于之前适用于传统主义的伦理素养。
第三章:路得的“天职观”:本书的研究任务
在本章中,作者首先提到“calling(天职,感召)”这个单词,因为它蕴含着至少一种的宗教观念。
天职观念阐明了新教教派的核心信条,那就是——上帝唯一认可的生活方式并不是通过隐修禁欲主义来超越世俗道德,而是履行个人在现世中所处位置所赋予他的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尽管路德认为他从《圣经》的权威中获得了他的天职观,但是《圣经》的权威总体上是有利于传统主义解释的。
尤其是《旧约》,包含了一种完全是在传统主义意义上的宗教观念:每个人都该安分守己,让无神论者去追求财富吧。
《新约》中提到的使徒时代,由于最初级几代基督徒都盼望着末世的到来,所以他们对世俗活动的态度是漠然视之或者是传统主义的。
路德是根据自己的态度去理解《圣经》的,他的思想到后来越发体现对神意的信仰,使得他认为:绝对服从神的意志与绝对接受现状是一致的。由此可知,路德的天职观仍旧保持着传统主义的性质。
接着作者提出一个要点——伦理改革的计划永远不会成为任何宗教改革者关注的中心。只有灵魂的救赎才是他们生命和工作的中心。因此宗教改革的文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宗教改革者不愿意看到的,甚至与他们预期的效果是相矛盾的。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指出,“资本主义精神只可能是宗教改革的产物”这个观点是教条而愚蠢的。作者只希望查明宗教力量在资本主义精神的性质确定以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的过程中,是否起到了作用,起了多大作用。
第二部分: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
第四章:入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
本章开头指出,历史上存在四种主要的禁欲主义新教形式(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从浸礼运动派生出来的新教派)。
接着是对加尔文宗的研究。加尔文认为,令人敬畏的预旨不像路德那样来自宗教经验,而是来自他自己思想逻辑的需要。运用世俗的正义标准来评价上帝至高无上的预旨是没有意义的。加尔文教徒凭借基督徒增添上帝荣耀的行为来辨别真正的信仰。
第二是虔信派的介绍。虔信派意味着条理化控制和监督下的行为,渗透进入那些非加尔文主义的宗派中。虔信派的观点是“恩典有限论”。虔信派的禁欲主义宗教基础不稳固,它对生活的理性化程度也没有加尔文宗那么强烈。
并且虔信派的宗教需求指向现实情感满足,不可能发展出一种将世俗活动理性化的强大动力。而加尔文宗的选民则专注于身后世界从而确保恩宠。
第三个是循道宗。循道宗富于感性因素但依然是禁欲主义的宗教类型,同时又对加尔文宗禁欲主义的教义漠不关心甚至加以否定。
作者提出,由于循道宗是一个新生派别,它对天职观的发展并没有提供什么新意。
第四个是浸礼宗诸派。浸礼宗禁绝任何对于肉体的崇拜,认为这有损专属于上帝的尊崇。同时浸礼宗还接受一种极具良知的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就是使禁欲主义美德渗透进了履行天职的生活之中。
第五章: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加尔文认为财富不仅不会妨碍神职人员发挥自身作用,而且还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威望。
但是对于这些财富的质疑却是非常严肃的。真正的道德异议在于,拥有财富会让人懈怠,沉湎于肉体的享乐,还会使人们在追求正直的生活时精神涣散。因为圣徒永恒的安息是在天堂。依据上帝昭示,人们唯有劳作方能增添上帝的荣耀。
清教徒认为,每个人最好都有一份确定的天职。没有天职的人就会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强调固定天职在禁欲主义中的重要意义,为现代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提供了伦理依据。
禁欲主义对封建贵族的浮华奢侈与暴发户的挥金如土表示憎恶,并对中产阶级的自力更生给予极高的伦理评价。清教徒们认可理性而实用主义地利用财富,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而且他们并不想把禁欲苦修强加给富有的人,而是要求他们务实地使用财富。
清教对于文化中不能直接体现宗教价值的内容都持怀疑态度,还怀有敌意。但这也不代表清教对文化有一种狭隘的蔑视。
新教巩固了“忠诚的劳动最能取悦上帝,哪怕工资微薄,生活中也没有别的谋生机会”这一观念。
基于天职观念的理性行为,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而这种理性行为乃是源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这其实也是本书力要论证的观点。
作者提出,获胜的资本主义已经不需要禁欲主义的支持了,它为自己找到了新的根基——机器。
这本并不厚的书,我读了18天。这中间也有好些天没有打开它。
读完全书,我仍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因为没有注释,我只能依靠我从前的知识面来理解全书。
不过显然我理解得并不好。(大笑)
这本书主要论证的是基于天职观的理性行为,是源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的。
书中有些句子有些难懂,需要看好几遍才能看懂。
很推荐这本书哦!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63371/ac4fcc07e422492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