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个案例
本书的第六章标题是“心之相会”。在米纽庆的心里,每一场治疗会谈,都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谈话,而是心灵之间的碰撞,是一段治疗师与家庭一起共同前行的奇异旅程。旅途中的经历激荡人心,却又难以言表,治疗师是听众,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引领者。他和家庭一起去体验那一刻的愤怒与快乐、绝望与希望、悲伤与欣喜。也在这段旅程中,陪伴来访者去找到并尝试一种新的可能。
米纽庆试图用他的文字来给读者展现治疗师是怎样在治疗的初始建立自己的假设,怎样将自己作为最好的工具去跨越所有的概念和理论,投身于一段充满强烈情感的对话当中的。是的,说概念太容易了,可是要理解治疗并且学会做治疗,或许最好的方式是从观察治疗开始。所以在讲理论之前,他先抛出了四个案例,希望读者可以从这四个案例中看到他是如何探索家庭的模式,改变的途径以及他对支持和挑战的尝试的。
第一个案例介绍的是赖蒙斯一家的两次家庭访谈。赖蒙斯太太患有严重的强迫症,案例呈现了这位妻子是如何用她的强迫症状控制着整个家庭,甚至,也控制着这场治疗的前面40分钟。当米纽庆意识到他们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来谈论赖蒙斯太太的症状时,他想到干预主义治疗师惠特克的做法,于是他向赖蒙斯夫妇俩抛出了一个“疯狂的推理”,忽然问起了赖蒙斯夫妇间的信任问题,这个和症状毫无关系的问题,竟然让赖蒙斯太太把症状扔在了一遍,开始去描述她和先生之间的关系了,治疗从这里似乎开始忽然走向了一个意向不到的转折。那就是家庭成员终于可以不再围绕着症状去谈,而是深入到家庭的人际互动以及赖蒙斯太太的原生家庭状况中去了。
在第一次访谈中,米纽庆就感受到了症状的力量,如果治疗师没有随时随地的觉察,他可能就无法意识到他们前面40分钟的谈话正是这个家庭一直以来运作的模式。当两个人成立一个家庭时,他们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剧本来的,因此他们必定会将原先演绎了很多年的角色再搬到这个新的舞台,因为那是他们最熟悉的方式。可是如果没有新的扩充,那么老旧的剧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上演,所以,这时这个家庭需要的是迎接新的挑战,演出一个新的剧本。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轻易对这些模式成功发起挑战,也不是挑战了就必然都会让家庭愿意接受的。在这个案例里,米纽庆认为是他的支持让挑战得以成功,改变得以发生。 治疗师的支持让赖蒙斯太太感受到了力量,可以将她内心的情感表述出来,而不只是用症状来活现。
活现在文中用到的是enactment这个单词,en这个前缀是使什么或者置于什么之中的意思,act就是演绎、扮演的意思,ment这个后缀是行为或结果的意思。连在一起就是使来访者演出来的的意思。我们翻译成活现,就更加具有现场演绎的感觉。活现是精神动力取向里的一个常用的专业术语,它指的是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重现TA在生活中与人互动的模式。所以乔治•西蒙博士认为,活现在结构派家庭治疗里,不止是一种技术,更是整个治疗的精髓所在。它无需通过转述就能让治疗师直接体验到来访者的模式,透过活现,治疗师也可以直接从更内在的角度和来访者一起工作、反馈。因为在这个时刻,治疗师已经不是“旁观者”,而是一个“当事人”。但是在这个同时,也是对治疗师有挑战性的。因为来访者的这一模式一定是会让所有的当事人很不舒服的,不然他们也不会来到咨询当中。所以这就要求治疗师能够非常稳定,辨认出这种活现,然后再从“当事人”的位置上往后退,成为一个“俯瞰者”或者“领导者”,冷静地帮助来访者去一起观察和发现是否有未被利用过的资源,或者说是这出戏还可以怎么演。
第二个案例就是建立在对第一个案例带给我们的感悟上,用玛丽娅和克莱恩的案例来说明,在来访者活现他们在生活中的模式时,治疗师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他必须很快地辨认出这是一种活现,并且可以迅速从“当事人”的位置跳出来,回到观察者的位置,看到他们僵化的模式和改变的可能性。
第三个案例会在本书的第八章里详细有讲解,在这里,米纽庆用简单的一段展现了家庭治疗的最有特色的干预之一,那就是关注其他家庭成员对于症状维持所起的作用。很多时候,一个家庭来到咨询室时,会带着一个有症状的人,我们会称TA为“家庭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是症状的载体,好像所有的问题都在这个人的身上,而其他成员只是“陪同者”或是“旁观者”陪她来解决问题的。我们很容易就在治疗时,只把关注点放在了这个人的身上,忽略了其他成员的作用。比如说我们可以把家庭成员看成是这个治疗的“协同治疗师”,一起治愈那位症状的承载者,治愈整个家庭。
在第四个案例中,米纽庆博士为我们介绍了杰伊•哈里提出的一种干预技巧。就是用家庭中某些成员的成功来祝贺其他成员的系统式干预手段。这种干预其实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家庭中能力的部分。一个家庭,如果周围给他们的都是负面的评价,他们也很难看到自己的优势部分。但是作为治疗师,我们或许需要去和他们不为人知的那面工作的。米纽庆的假设是,任何家庭或许都有他们的所长。所以治疗师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那就是让家庭享受并且开始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且充满爱意的一家人。
2.打破平衡、实现转化
通过这四个案例的简介,我相信大家可以感受到,米纽庆在家庭治疗的过程中,他的目光不会聚焦在某一个家庭成员中,而是会放眼整体。他做的事情,是去打破这个家庭原有的平衡,促使家庭去找到一个新的平衡。因为原先的平衡只是家庭成员用他们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习以为常的状态。很多人不喜欢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有很多未知,而可预测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安全感的源泉,所以未知的东西是会让人害怕的。为了避免这种恐惧和焦虑产生,大家都会选择不去改变。可是那种平衡如果一直存续下去,家庭的某些症状也就势必需要一直存在,为了让它不复存在,就必须从不平衡开始。
所以米纽庆博士为我们列出了如何审视家庭以及家庭改变过程的一些指导原则。首先他总结了家庭的概念的七个要点,更加全面地表述了米纽庆的家庭系统观。比如从前面平衡的角度来看待家庭的改变或者症状对于家庭的影响。也分析了他对诊断的理解,诊断究竟是给予个人的,还是给予整个家庭的?诊断的究竟只是对于我们看得见的症状表象,还是包括家庭内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互动?
接着米纽庆又介绍了家庭转化的过程。他将家庭转化的八个步骤分为了三个部分去做了详细的呈现。这三个部分是:正式版本的故事,家庭记忆和活现。每个家庭进入治疗时,都会带来一个正式版本的故事。治疗师一方面要去倾听这个故事,另一方面要带着好奇,因为我们知道,家庭带来的这个剧本一定只是这个家庭的一部分。而治疗师要做了的,就是在家庭讲述这个剧本的时候,去留意到一些信号。例如当一个母亲在描述孩子情况的时候,父亲在边上皱了一下眉头,或是轮到父亲去描述的时候,有一段挺长的沉默。这都是需要被我们留意到,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引发出一些正式版本之外的故事的。当一个家庭的故事可以用不同版本被叙述出来时,他们才有可能去一起探索一些新的可能。第二个部分是关于家庭记忆。说到记忆,就是一些关于过去的事情。家庭治疗最初由于要和精神动力取向区分开,所以会把重心放在此时此刻对家庭的投入中,而忽略这个家庭在过去发生了什么,或者说家庭成员在原生家庭中经历了什么。但是我们前面也说过,活现对于家庭治疗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治疗师需要有纵向和横向的视角,不仅仅能看见家庭此时此刻的互动,也要有纵观历史与现在之间的关联的能力。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才能进入家庭转化的第三部分——如何与活现工作。在看到了家庭记忆之后,治疗师会去创造一个活现发生的背景,在那个情境下家庭会演绎出一个新的故事,治疗师在这时需要权衡去选择支持哪个故事作为家庭继续演出的剧本,而新的剧本会把家庭带向新的方向。
3.家庭评估四步法
第六章的最后,米纽庆给大家介绍了一下他在过去十年里发展出来的用于家庭评估的模型——四步评估法。在结构派家庭治疗里,想要对家庭有全面的理解,并且去发现能够引发活现的资源,必须从评估开始。这套评估的框架基于米纽庆博士近50年在家庭治疗领域中的核心思想,涵盖了他对家庭治疗的概念和技术,也融合了他在过去十年间对家庭治疗视角的变化和探索后,得出的一张让后继者们获益无穷的地图。这张地图让结构派家庭治疗的学习者既获得了前进的大方向,同时也并不会像学习操作手册一样被局限。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有很多条路,我们在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家庭现在正在选择走的路,也可以看到他们还可以选择的其他的路。
下面一起来看看在这四步模型中,治疗师需要去做的事情。第一步是对家庭所呈现的问题和症状背负者进行去中心化的工作。这一步对家庭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需要把眼光从这个症状承载者身上移开,放到家庭这个整体上。第二步是探索那些可能维持了现有问题的家庭模式。这步要求治疗师能让家庭成员看到,他们用什么样的行为维持了症状的存在,而且更重要的时,在这个过程里不引起家庭的阻抗和反感。第三步是探索核心家庭成员有哪些源自过去但仍在今天对他们有影响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去看见这个家庭的记忆,看看过去的经历是如何在当下的关系中重现。第四步是对问题进行重新界定,揭露其他选择的可能性。这个步骤让评估不止是一个评估,而是能为家庭决策如何改变去搭建一个新的舞台,也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在四步法构建的地图上,治疗师和家庭一起开始走入未知的旅程。在这条路上,治疗师可能需要涉猎我们之前说的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技术,来使治疗走向终点。结构派家庭治疗也在呈现更多的整合观和多样观,无论是对于家庭的理解也好,还是四步评估也好,都只是工具,就好像我们在旅程中会使用的交通工具一样,我们掌握的工具越多,就能越快到达彼岸。
4.小结
第六章用三十页不到的篇幅,展现了米纽庆这位结构派治疗大师所有的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但是结构派家庭治疗最根本的概念、价值、假设及技术又岂是这三十页认知层面的说教和教授可以总结的?只有在我们不断的学习、实践和被督导,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米纽庆口中的“治疗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