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10116 19历本 路海凤 15293755320
這一篇從馮順弟父親學藝逃出寫起,對逃出時的細節的描述讓我們隱隱看到那個時代的官府的思想觀念多少有點閉塞。只因其被抓去太平天國,臉上印了字,就覺得他是叛賊要捉他歸案,便可看出一二。好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通過樸實勞作下,金灶官獲得了一定的威望,文中提到的是“房、妻、修葺祖屋的志向”。夫妻二人也感情頗好,育有一女一男。那時的人們多少有點重男輕女,這一家也不例外,所以長女名為順弟。好在此二人心倒不算偏薄,對順弟也頗為疼愛,因而有了後來金灶官夫婦拒親,“造假八字”的事件。然緣分來時難阻擋,最終造假一事發現,無奈只得嫁女填房。
這是這一篇的大概內容,令我頗有感慨的是那時女子十三四便要訂婚,否則到了十七八只得給人做填房。
看了這一篇莫名想到了我的母親出嫁時的場景,我的父母也是十三四訂婚的,日後每每換季都要送禮,節日還要送節禮,送至雙方到了婚嫁年紀便下聘成婚。那時的禮金現在來看並不高,我的母親當時收禮金1000,由於夫家經濟不好,並未提及銀飾種種。而結婚之時,坐的卻也不是轎子,是穿一紅馬褂,用紅頭繩紮倆麻花辮,最後一朵紅花傍胸前騎著毛驢去夫家。讓我印象最深的卻不是母親說的這些禮數,而是我自己在立櫃裏面的小包裹裏找到一團物件,那物件用好幾層布裹著,打開是三五個手工小繡球和三個古時女子的針紮。後來被母親一頓胖揍才曉得原來那是母親當時自己做的陪嫁針線活兒。除了那些還有剁針剁的扇單(扇被子用的)和枕巾。
不過,好在我的父母離的並不遠,母親早前也是見過我父親的,而且一見傾心。具體是否真實我並不知曉,只是母親如此說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