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午餐以后开始聊天,就像每天的必修课一样,谈谈孩子、聊聊读书学习、养身和修心。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情绪起伏,但也算是午后消难得的消遣时光。
但昨天讨论的话题带给我一些不舒服,难受。我知道她目前处于职场困境之中,难免想表达一些负面的情绪,有时候说到激动之处,突然声音高亢,说一些极端的话,同时也夹杂着骂人的脏话。
不知道为什么,每到这种时候,我就很难受,如坐针毡,仿佛她骂的那个人就是我。
这种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安慰她,虽然能感受到她的痛苦。但就是觉得我承接不住,似乎被一种力量拉着往下坠。
有时候我很自责,为什么不能在伙伴低落和愤怒的时候,给一点耐心和开导。但每次尝试改变都会让自己更难受。 此后,便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或者逃离。
其实同事也是知道我的想法的。在她稍微冷静一点的时候会给我道歉,说“不好意思,又给你带来咯负能量”。我笑一笑说,“没事,我睡一觉就都没了。”
想来她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彼此沉默了一小会,她又进去那种亢奋和愤怒的状态。于是,我找了个理由逃离了。
其实,在工作上我也正处于困境之中,但我会开导自己适时抽离,我从来不会和其他人讨论工作上的人际烦恼。但事实上,职场人际困惑从来不曾离开过我。因此,从本质上,她的困惑其实也是我的困惑,之所以我会感觉她的情绪会影响到我,那是因为我从她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从心理学上来讲,就是投射效应。
今天看到一本书,是关于心理学上“投射”概念的。翻阅了几页发现基础概念尚且不足,对书中的概念和观点理解也不够透彻,于是便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人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因此,导致了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方法。
投射效应有时候也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好的影响,但有的时候却给我们造成困扰。
有益的方面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己者先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简单。
有害的方面比如:一件事带给过我们巨大的伤害和沉痛的回忆,当别人提起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便容易过度共情,导致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低落,高估事情的破坏性。
如果你自己是一个多疑多虑的人,便总觉得别人说的话意有所指,动辄则咎,搞得大家都很累。
由此可见,自己每一次情绪启动,更多地和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关,而不是他人提起的话题和他人的情绪。
我在提醒同事,别人的看法和做法事客观事实,而真正伤害到你的事你怎样去解释对方的行为,如果你没有把这件事放心上,就不会生气。
但事实上,我自己都没有做到。同时的情绪激动,而我选择了去共情发生在她身上的事,同时联想到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害,于是我的情绪也变坏了。我逃离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的回忆和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