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的机缘,参加了一个禅修营,《禅悦》是周老师推荐的第一本禅修启蒙书。
断断续续地看了两个个多月,前前后后翻了很多遍。并非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只是总觉得欠缺些什么!
为什么?这本书,一次次阅读也无法拉近它和我的距离?
“禅修是‘放下’之道”,作者阿姜布拉姆在《禅修》的导论中这样说,所以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就明白了,“放不下”也许会是自己禅修的最大障碍,至于到底是“放不下”还是“不愿放下”、“不甘放下”姑且不论。
佛祖普度众生,这个“众生”很有意思,人畜尽可不论,初心当然也不会计较的。
上午在单位值班,没有网络,呆呆地望着窗外空无一人的校园,似乎所有的情绪都被抽离,似我非我间忽而恍然。
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禅修是什么?禅修要修智,更要修行!只修智不修行,无异于缘木求鱼啊。
一个禅修未入门的小白,在看到本书“推荐序”和“导论”部分的时候,遇到了太多的新名词,直接把这本书当成启蒙书给啃了,乃至于对本书可以侃侃而谈的时候,还是感觉到它像云朵一样在天上飞。
“禅修是‘放下’之道”!要“学会放下”、“学着放下”、“暂时放下”、“部分放下”,进而实现导言中描述中充满诱惑力的词汇:“实现内在的安定”、“增强内心的力量”、“沉静的内心将从此开悟”。
所以,一、二、三、四、五、六、七,禅修共有7个阶段,“行知合一”,慢慢修吧。
我时常悲伤地
去做一件快乐的事
悲伤是重量
我怎么也轻不起来
下午读了木心的几首诗,这几句一直忘不掉,干脆收录于此。
以此收尾,有点前功尽弃的感觉?不纠结,平静地接受这种反复无常,也是一种“放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