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手机电池一天一充都有点不够用,电量用的太快,用手机的地方太多,随便就能列举几条:
在简书里阅读文章,单位微信群里不时发来的工作指令,到微信读书上去阅读,刷微信朋友圈,看小视频,查阅资料等等,哪都得用手机。
在感慨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身体的不适,脖子僵硬,眼睛疲劳,睡眠不足,精神萎靡,想脱离又离不了,真是欲爱不能,欲罢不舍。
倒是很怀念在吉林上学的四年时光。
那时车马慢,思念长。
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话没有普及,没有BB机,也没有手机,与外界联系,只能靠写信。
班级专门设了一个同学,负责到学校收发室取信,回来再发给同学们,每次收到来信,都高兴的不行,那时每天最盼望的事,就是有自己的信。
现在,一部手机,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天南海北也不再遥远,拿起手机就能对话,还能视频。
再不要等好几天的时间,才能收到信件,也不用邮差送信,省时省力。但却少了写信时的那份专注,收信时的那份期待。
写信的时候,把心事都凝结在笔尖,写在纸上,寄托了更多的情感。
信的第一句大多这样写:
XX你好,见字如面。
俗话说,字如其人,每个人的字都各有特点,或工整,或洒脱,或刚劲,看到了字,就像是看到了这个人。
现在手机输出的字都是一样的,统一的,整齐的,但却没有了个性。
那时时光慢,情谊长。
记得开学前几天,自己到火车站排队买火车票,不用家长送。火车车次少,家住同一个方向的,都坐同一趟火车,头一天晚上上车,第二天早晨才能到终点吉林站。
先上车的同学,每到一站,就一节一节车厢的走,看看有没有同学上车,然后想办法换到一节车厢坐在一起。
放假时在一趟火车线路的同学,也一起坐火车回家,相互照应。
在一来一回的火车上,大家谈天说地,有说有笑,增进了友谊。
现在条件好了,很多家长都开着私家车去接送孩子,几个小时就能到学校,同学之间接触的少了,同学间的感情也淡了。
那时书本旧,求知欲强。
那时读书,要去学校图书馆去借,书的种类少,颜色有些泛黄,来回的借,磨损严重,书后面印有学校图书馆的印章,怕学生弄丢。
现在读书可以去图书馆,夏天吹着空调,冬天有暖气,图书种类齐全。
不爱去图书馆,可以用手机下载读书软件,就能宅在家里,阅读自由,任你在知识的海洋尽情遨游,非常方便快捷。
那时,常说的话是书非借不能读,每次借完书,要尽快读完,再按时还回去。
现在,总说自己忙,没时间,一打开手机,诱惑太多,刷刷朋友圈,回回微信,一个小时过去了。
现在读书,在于能否自律,你想不想读书,和借不借书再无关系。
欧阳修在《浪淘沙》中写到: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时光如白驹过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一路颠簸行进,再不能回到从前。
有时,感到自己落伍,跟不上节奏,却也没有啥好办法,只能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不断适应,不断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