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读余华的书,都是在路途中。如果非要找一个原因的话,可能是路途中才能让自己真正沉下心来,去感知余华那对人性思考的一字一句吧。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这本书的构思和前段时间比较火的电影—《寻梦环游记》类似,都是写死后的世界。《寻梦环游记》是浪漫主义色彩,《第七天》是现实主义色彩。个人更喜欢后者。前者主要是对梦想这一单一主题展开叙述,论深入程度,不及《缝纫机乐队》。缝纫机乐队中,当梦想被自己亲手摧毁成一片废墟,依然有勇气站在废墟上歌唱这一画面,我想是刺醒了很多人吧。后者是以人性为基调,通过一个个温暖的小人物,对亲情、爱情、友情、梦想等困扰每个人的欲望展开想象,更贴近现实:黑暗、无奈、卑微又感动。
插个题外话,除了单纯地为了消磨时间,近期越来越不喜欢看流行电影和小说,大都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经历低迷、挫折、迷失自我,后来收获自己想要的结果的剧情,爱情是经历过争吵和分分合合,最终收获完美爱情的故事。千篇一律的剧情和结局。努力了就一定会收获自己想要的结果吗?90%的答案是“不”吧。毕竟还是平凡人多。世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执着于结果,想通了这一点,那十之八九的不如意,最后可能只剩下四五分,也未可知。努力着该努力的,至于结果,来是最好的,不来,也随它去,放过自己。(发现自己近期的想法,越来越佛系,越来越接近尽人事听天命这条古戒,哈哈哈)
扯回来,嗦嗦余华的《第七天》。刚嗦了,写的是死后的世界。在余华的笔下,人死后有两条结局:家人给买了墓地的,净完身火化后可以去往安息之地;没有墓地(墓地比房子还贵,买不起)的,只能停留在死无葬身之地空间里,等肉身一点一点脱落,完全变成一幅骨骼。至于安息之地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只知道是一个人人都向往的好地方。在死无葬身之地空间里,没有黑暗和丑陋,没有贫贱和富贵,没有悲伤和疼痛,没有仇恨和生死,只有自由和有趣的自我,是一个人人存在而平等的地方。死后反而是永生。
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你想要哪个呢?
在飞机上用仨小时看完《第七天》,余华的第三本书,同样是一个温暖的小人物。才想起来最近清明节,或许是冥冥之中。看第一遍,只能感悟到这些,以后时机到了,会看第二遍、第三遍,会有其它不同层面的领悟吧,愿逝者在另一个世界里活得轻松自由又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