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实践性•思辨性•应用性

实践性•思辨性•应用性

作者: 曹公奇本真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20-04-24 15:48 被阅读0次

  实践性·思辨性·应用性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突出特点

                    曹公奇

      2019年全国8套高考作文试题,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学生实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提升与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学科核心,突出作文试题的实践性、思辨性和应用性,着力考查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在高考作文命题改革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情境,突出实践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标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并说明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必须根植于语文实践活动中。而语文实践活动,就要有一定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完成明确的语文学习任务,这就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命题建议中,课标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

      从新课标的阐述中,我们看出,真实情境、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命题的基本要求。2019年的8套高考作文试题,就体现并突出了这个要求。

      最为突出的就是全国Ⅱ卷,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节点,创设了五个具体情境:1919年5月4日,参加“五四”运动学生集会;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1979年9月15日,改革开放初期,参加新生开学典礼;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实况转播;2049年9月30日,国庆100周年之际,嘉奖“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国庆庆典。在这五个富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情境中,要求考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指定的写作任务。这样的作文命题,创设了具体、真实的情境,考生身处这种情境,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完成作文写作,充分体现了语文实践性的特征。这与过去那种寓言式的材料作文命题方式完全不同。寓言式的材料作文,在虚构的寓言中,让学生揣摩材料寓意,然后或虚构叙事,或空洞抒情,或乱发议论,缺少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因而考生就常常拉几个古代名人来充数,如屈原、李白、苏轼、李清照等,写成那种所谓的“文化文”、肤浅的“华丽文”,以不变应万变,仿作、套作,使高中写作教学滑向了假大空以及宿构套作的危险境地。

      全国Ⅲ卷作文,虽然是个漫画材料,但是这种情境在现实中何其多也。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漫画中老师的神情、语言,饱含中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期待与希望、眷恋与不舍。学生也可从中读出老师的关爱、期待和祝福,领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考生面对这种真实的情境,自然会联想起老师的许多事情,师生之间的那种情谊就会自然而然地涌向笔端。

      全国卷作文试题,创设真实情境,让考生在真实情境中去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这种命题方式,遵循了新课标精神,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促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生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设置矛盾,突出思辨性。

      作文试题材料如果内容单一,不够丰富,没有设置必要的矛盾,很容易形成单一的思维形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批判性思维。新课标要求:“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律,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研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高考作文,要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就需要在作文试题材料中设置多个角度和矛盾,让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矛盾方面,去认识事理,阐发观点,丰盈思想,注重思辨,锻炼考生思维的丰富性。

      全国Ⅰ卷作文题,倡导劳动教育,说明“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同时,又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言论,以及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样的材料,就将劳动这种优秀传统和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言论以及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对立起来,形成了一组矛盾。考生在演讲时,就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突出思辨性,既要讲清劳动这种优秀传统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青年学子进行劳动教育,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还要分析那些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的思想根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这样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对问题就能思考得周密一些,思维就能够严谨一些。

      北京卷作文题,要求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作,这里面,其实也暗含着矛盾。韧性与刚性,文明与野蛮等,而且写作时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作文题的材料本身设置了隐形的矛盾,又提供了多个角度,突出了思辨性,对于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浙江卷作文材料,直接列举出关于作家写作时如何对待读者的两种观点,然后加以引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作文题材料中本身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构成了一组矛盾,试题又要求考生自己思考,如何对待你的“读者”。考生当然可以赞同第一种观点,也可以赞同第二种观点,还可以自己提出第三种观点。这正是为了考查思辨能力、发展逻辑思维。

      作文试题材料内容的丰富多样、或明或暗地设置矛盾,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拓宽考生的思维形式,突出思辨性,努力发展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命题形式,为高考作文今后的进一步改革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明确文体,突出应用性。

      过去的高考作文,因为大多不限制文体,不但作文内容空洞无物,而且形成了许多“四不像”文体,议论不像议论,记叙不像记叙,抒情不像抒情,严重影响了写作的应用性。从考生的未来说,不论是上大学进一步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写作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学习、工作、生活的一种技能或工具。那种“四不像”的文体,根本不能适应它们未来的需求。新课标指出:“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

      2019年的高考作文,在规定写作文体方面比以往都明确,真正突出了写作的应用性。特别是全国Ⅱ卷,五种情境,五个任务,文体都很明确,或演讲稿,或给家人、同学的书信,或观后感,或慰问信,还要求“符合文体特征”。全国Ⅰ卷也是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北京卷两个作文试题,一个要求写成议论文,一个要求写成记叙文。即使没有明确限制写作文体的试题,也对文体提出了要求。全国Ⅲ卷、浙江卷要求“明确文体”,天津卷要求“文体特征明显”等。

      明确规定了写作文体,特别是今年首次出现了演讲稿,这也是高考作文命题注重应用性的一次重大突破,也彰显了高考作文改革的发展趋势。其实,新课标对演讲也有要求:“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实、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演讲、讨论、辩论这类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要求,让考生写作演讲稿、讨论稿、辩论稿等,是在课标要求范围之内的写作考查,也是突出写作应用性的重要表现。

      如果写作不注重应用性,而是一味注重其文学性与议论性,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作文的文学性不见长进,毕竟有文学才华的学生不多,议论也缺少严密的逻辑思维,大多数学生倒是养成了写作就是说空话、大话、假话,以及宿构套作的不良习惯,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文体知识混乱,写成的文章文体特征不明显,缺少必要的应用性。应用,就是适应需要,以供使用之意。如果不注重应用性写作,那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有什么用呢?这既是我们对语文教学最终目标的深入思考,也是对今后高考改革发展方向的积极展望。

      实践性、思辨性、应用性,是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最突出的特征,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大改革和发展,对于我们今后的高中作文教学以及高考复课备考,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载《新时代中国高考作文改革档案(2020:创意制胜)》,广西教育出版社2020年3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实践性•思辨性•应用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pf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