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皇帝,嘉靖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7年1月在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死后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朱厚熜即位之初,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嘉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 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 此后长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费民力,最终激起民变。同时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 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是个很难简单用好坏来进行评价的皇帝。如果一定要评价,大概只能说他表现得非常正常,半好半坏,前半截是个好皇帝,到了后面就马马虎虎了。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是道士的做派,晚年以后逐渐开始热衷于炼丹修道,荒怠朝政的。但不管怎样,朝政的大权他一直紧紧地攥在自己手中,从来也没有旁落过。如此一来,嘉靖一朝的是非公断的最后责任人他是跑不掉的。
嘉靖一朝的政治也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说道的,就让我们通过他继承大统的有点曲折的过程来领略一下他著名的执拗,强硬的个性吧。
嘉靖接的是朱厚照的班,这就造成了一个麻烦,他爹娘在国家正式文件里怎么称呼,或者说在宗庙里的身份问题。现代人当然不需要为这种貌似很是无聊的问题烦恼,谁爹谁妈谁自己照顾不就行了,关别人什么事呢?可是,在古典中国的宗法制度下,这就是一个事关国体的天大的事。它甚至直接关系到当下政权,也就是嘉靖皇位的合法性问题。这就是嘉靖一朝著名的所谓“大礼议”事件。
当时存在着两派意见,彼此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以杨廷和、毛澄等为首的朝中大臣们的意见是让嘉靖尊明孝宗朱祐樘为所谓的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认为这是符合礼法的唯一方式。理由大概是因为嘉靖的皇位直接得自朱厚照,属于兄终弟及,所以朱厚照的父亲当然在宗法理论是也就应该是嘉靖帝朱厚熜的父亲。听上去很绕口吧,我也搞不太懂,反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一句话,在所有的正式场合,嘉靖只能认朱祐樘为爹。
嘉靖不干了,亲爹都不能认了,换了谁谁能干啊。据说,嘉靖当时以不当这个皇帝为要挟,坚决拒绝这帮大臣们的无理要求。不容易啊,嘉靖当年才不到15岁的年纪,就敢用这样的方式和满朝文武大臣们对着干,一般人还真不行。你别说,这帮元老重臣的眼光还真不错,给大明朝选了一个如此强硬的皇帝。
双方相持不下,问题就此搁置了下来。但在其后的几年时间里,嘉靖不顾大臣们的坚决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后来到了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又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胜利最终结束。
官僚集团就这样被嘉靖击得粉碎,从此以后,完全地失去了和嘉靖皇权抗衡的底气。即便后来嘉靖将近20年的时间里都不怎么上朝听政,但权力永远在他的掌控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