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有甲、乙两支试管分别反应,随后将反应后溶液倒入大烧杯中,无明显现象
稀盐酸 稀盐酸甲 乙氢氧化钙溶液 碳酸钠溶液
问1.能否用硝酸银溶液来鉴别乙中残余液中的溶质成分?为什么?
问2.选择合适的物质来鉴定乙中残余液中的成分( ) A. Fe B. CuO C. NaOH D. Na2CO3讲解过程 Ca(OH)2+2HCl = CaCl2+2H2O Na2CO3+2HCl = 2NaCl+ H2O+CO₂↑ 故甲中成分:
①恰好完全反应时CaCl2
②盐酸过量时CaCl2 + HCl
③氢氧化钙过量时CaCl2 + Ca(OH)2
乙中成分:
①恰好完全反应时NaCl
②盐酸过量时NaCl+HCl
③氢氧化钙过量时NaCl+Na2CO3
①题中两废液混合无明显现象则一定无Na2CO3,存在Na2CO3+CaCl2 =CaCO3↓+2NaCl,故乙中可能为NaCl /NaCl+HCl 。若用AgNO3检验,则两者皆有沉淀。
② NaCl /NaCl+HCl 差异在HCl,利用酸的通性检验,并要现象明显故A B D可, C不可。
元认知会通过复杂的问题经过对信息的分析,得到内容的本质,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谓说的思维敏捷。很多人知道1+1=2,但是换一种考法,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有人不会了是不是?如果你去追问一下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真正的这个数学本质或者学科本质是什么?他一思考不就是1+1, Ok,你原有的知识和现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思维的敏捷性。很多人或者说很多同学,他看题目看不到本质。这就是你的思维的元认知,对知识的在运作就是元认知。
所以为什么我们说这个人很聪明,这个聪明就是会从1+1到苹果,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这之间的联系看看本质看透了,这就是思维的敏捷性,敏捷就体现在联系的迅速。所以你要教会同学们把这个联系的迅速找出来,这就是这节课的过人之处。
我们是有心理学的本质的,利用心理学的本质和我们脑科学的本质去设计题目的,解决方案,这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你要带老师们学会的是这种科学的解题方法,而不是说去解一个题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