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时期的杜甫亲眼见证了“安史之乱”。因为杜甫就在当时的长安城,他体会到了这种国破家亡的感觉。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得出他诗作当中,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悲情。杜甫他客居长安很多年,虽然他身处生活的底层,生活不如意,但是长安的繁华,长安的美好也是他亲眼所见的。但是”安史之乱”,叛军攻进长安,当时叫“大索三日”。就是无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全部财物都被掠夺,然后又纵火焚烧这个城市。结果,昔日非常美好的长安,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废墟。
杜甫看到了过去繁华的城市变成了废墟,他的内心当中应该是在滴血。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当时应该说是暮春时节,他看着眼前的一切,触景伤怀,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唐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在文言文当中,这个“国”指的不是国家,它指的是都城都沦陷了,只有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春日里,长安城区范围内草木很深,不是花草非常繁茂,而是荒草丛生。如果是在那个繁华的安定的长安城,会有这么多的杂草吗?肯定会有很多人去修剪这些草木,然后井井有条。现在到处显示出一片破败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时出现两种物体,一个是花,一个是草,两个物体是客观的,看到它是什么样子,完全出于自己的心情,出自主观的判断。同样是花,同样是鸟,在那个美好时代,我们能写出很多的美好诗词。现在在这个凄惨的境地,看到花,看到鸟在哪儿叫,让人不免流泪,也不免心惊胆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场战火已经燃烧了三个月了,家人突然的家书,珍贵得能够值万金。因为那个时代并不像我们今天,报个平安,发个微信就可以了,分分秒秒就到了。那个时候交通非常地不便,非常地闭塞,所以互相报个平安,就那几个字,应该说都是价值连城,这个时候交通完全阻塞了,亲人之间是完全杳无音信的。它也体现出在这个时候,整个国家陷于瘫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他当时自己的状态。写他的烦闷,他的忧愁,也只有再挠挠头而已,挠头的过程当中,头发可能就被挠下来几根,所以头发日渐稀疏,连簪子都插不上去了。表现出杜甫当时的忧虑,慌恐不安,所以这首《春望》是非常沉重的一首诗。他所表现出来的画面也非常沧桑,如果我们理解不了这一点的话,是很难读出其中的真味的。想想昔日那个繁华的长安,再想一想现在这个破败的废墟,我相信所有人的内心都会生出这种恻隐之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