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学中,有一个很科学的探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我们现在用这个方法用在家庭关系上。“假如一个男子的母亲不会年老,那他还会娶媳妇吗” ?在这个命题中,“母亲不会老”是一个定量,“娶媳妇”是一个的动词,前者作为后者的前提。
每个男人多少都会有点“俄狄浦斯情结”,每个婴儿都是需要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才能成活,这种悉心照料随着人的成长和独立逐渐减少。对于男孩来说,母亲由为重要,因为母亲是每个人男人接触的“第一个女人”,之后男人所接触的女人多多少少都会与母亲相较。如果一个男人的母亲给他的是温暖、贤惠、美丽、勤劳持家的形象,那么他在寻求配偶的时候也会照着母亲的形象或标准。相反,如果男人的母亲给了他不美好的回忆,如刻薄、粗鲁、斤斤计较、无礼、任性等,那么他的内心也不希望找个和她母亲一样的女人做配偶。
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当一个男人的母亲不愿意为他洗衣服、做饭的时候,他该娶媳妇了”。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没有任何一个男人能像自己的儿子那般的无条件的依赖她,哪怕是自己的丈夫也做不到这点,这一点当母亲的尤其在刚做母亲的那几年能深深的感受到。照顾了多年儿子的母亲,在儿子长大成人后当然希望能有个贤惠的儿媳妇能“接班”,可是心里又不希望自己养育了多年的儿子事事都听儿媳的。
千百年来的婆媳不和的根源便来自这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婆婆是既得利益者,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如果儿子没有结婚那么从伦理道德上来讲他就必须照顾好自己的妈妈。可是一旦儿子结了婚,母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从前儿子尚未成家之前只需要照顾好自己和父母就可以,可是儿子结婚后就不得不优先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妻儿考虑,这样一来照顾父母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就会减少。当母亲感受到儿子对自己的爱和照顾减少时,她就会不自觉的把矛头指向儿媳,于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就爆发了。
对男人来说,一生只有两个女人是最重要的,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妻子。前者生育了他照顾了他大半辈子,后者和他相濡与沫后半辈子。现在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命题,“假如一个男子的母亲不会年老,那他还会娶媳妇吗” ?如果母亲永远年轻,永远能照顾儿子,那么恐怕很容易出现希腊神话中的情况,相传希腊神话中,王子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死生父,娶母为妻。
弗洛伊德以此来描述性器期出现的儿子依恋母亲、害怕父亲的情况。他认为男孩对母亲会发生爱恋,而对父亲怀有杀机;为取得母亲的爱情而与父亲竞争,既潜意识地想取代父亲占有母亲,同时又很现实地承认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从而压抑着对母亲的性冲动,并在心理上以父亲自居,把对父亲的恨转为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以此来博得母亲的爱。
如果母亲永远年轻,儿子不断长大,这种情况是可能出现的,这时配偶对男人来讲不再是必须的。
那么配偶对男人又意味着着什么呢 ?
配偶对男人来说是母亲形象和部分职能的转移,在婚恋中,稍微理智的女生在和男友或配偶长期相处中都能感到自己的伴侣是否是个“妈宝男”。即使不是“妈宝男”,每个独立的男人在自己的配偶中也能看见自己母亲的身影,毕竟她们都是女人,这种形象和共性是大体相似的。再说说部分职能,没结婚前在自己家是妈妈照顾自己多,结婚成家后妻子照顾自己多,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照顾的更替”。这种更替是渐进的,是伴随着独立后家庭成员的增进的。比如男人成家后又生了孩子,那么他照顾妈妈的时间就更少了。在婚恋学中的家庭关系相处原则,新生家庭的家庭关系优于原生家庭的关系。
用史学的角度来打个比方,新家庭是新的王朝,原生家庭是旧王朝。儿子是王子,父母是老国王老皇后,儿子找到了公主建立了新王朝,自然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王朝,甚至对旧王朝“奉宣不奉调”了。
都是别人家的女儿,进了一家门,一个是丈夫的配偶,一个是儿子的配偶。丈夫和妻子本来没有血缘,却因为缘分走在了一起。婆婆和儿媳也本就没有血缘,却因为儿子的情缘走在了一起,虽会有矛盾,但也要相处好,家人和睦岂不皆大欢喜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