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人公:高加林绝对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一方面有知识,有理想,不甘于平凡,向往和渴望更大的世界。一方面自私,虚荣,自卑,且自负。他生在长在农村,是农民的儿子,但他却没有成为农村人的心理准备,他虽然不鄙视农村人,但他的的确确在一定程度上也嫌弃农村,嫌弃陈旧迂腐,渴望城市,渴望现代文明。用他的话来说,农民不是土地的主人,而是土地的奴隶(我在一定程度上赞成这句话)
高加林的悲剧正是受害于不正之风,又得益于不正之风。因为村书记的走后门,他的乡村教师被书记的儿子换下。他因此只能回归农村,当个劳动者,这使得他的理想看不到希望,因此他痛恨这些后门,痛恨这些权力的胡作非为。
但当他因为一些事情自己也遇到后门的时候,没有犹豫的,他毅然踏了进去,成为此前他痛恨的那一类人。不得不承认,他是有才华的,他的的确确适合城市,走后门为他打开了实现理想的大门,他感受到此前没有的精神感受和愉悦感。
但这一切,是他丢了自己的良心换来的。
书中有一句,浮的越高,跌的越重。的确,不是脚踏实地的前行,早晚会翻跟头,取而代之的会是巨大的痛苦。
我作为农村人,再加上作者对于人物心理感受的细腻描写,我觉得我80%能够理解高加林。在自己身上也能看到一些和高加林一样的共性。出身和时代确实能决定你的人生是否坎坷,但我也相信仅仅只是坎坷。只是很遗憾,在书中高加林每次在人生的交叉路口,都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但我很佩服路遥,在书中的最后一章写下了并非结局四个字。这四个字放在高加林算是悲剧的结尾上,就变得很有深意了。
书已经结束,但高加林的人生没有结束,经历过一切,我相信未来的高加林会是孙少平。
(2)爱情:书中对于高加林的爱情描写,其实也在反应着高加林每次的人生选择。
提到他的爱情,就不得不提到书中的刘巧珍,一个在我看来算是完美的人物。她有多么朴实,她的爱就有多么纯粹。
通过看书,对巧珍的第一印象就是漂亮,书中从不吝啬对巧珍美貌的描写,说她是不像农村人的农村人。高加林每次看到巧珍都会联想到一副俄罗斯画家的油画,画上的少女顶着鲜艳的红头巾,行走在庄稼地的路上(我认为这幅画也是路遥心中巧珍的样子。但很可惜,我搜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这幅画,只找到一张感觉在气质上有几分和巧珍相合的油画)
《人生》读后感但其实巧珍大字不识一个,其实在我看来,这并不能算是缺点,因为巧珍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虽然不识字,但是有思想,有觉悟,不守旧。内心崇尚知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她不可自拔的爱上了高加林。
而高加林呢,有文化成为了他的孤高。他嫌弃巧珍的没有文化,但又沉溺于她的陪伴。在高加林痛苦煎熬的日子里,只有巧珍的陪伴让他觉得生活是有些盼头的。
所以他是自私的,他只是在难熬的日子里想找一个依靠,而恰好巧珍出现了,并带着对他的深深爱恋。
所以在高加林走后门去县城参加工作后,红光满面的他很少很少的会再想起巧珍了。他意识到他和巧珍的差距,没有共同语言,没有精神交流,巧珍只会说前几天谁家母猪又下了多少崽这类的话。而黄亚萍的出现更是加速了高加林的认识,使他做出选择断绝了和巧珍的恋爱关系。
我实在是痛恨高加林这一选择的,为了自己的所谓更加光明的前程,抛弃了巧珍而选择了黄亚萍,最终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巧珍最后嫁人了,嫁给了一个地道的农民马栓,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那种崇尚文明的希望被她埋在了心里。高加林最后也没能去到所谓的南京大城市,被人举报后又回到了他一直想摆脱的农村。只是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人是巧珍。只是一切都晚了。
对于黄亚萍这个人物我其实没有什么想说的。家庭富裕,人生顺遂,但和高加林一样,不懂得珍惜。伤害了爱她的人,也为自己带来痛苦。的确顺应了书中的话,痛苦都是自己给的。所以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永远是公正的,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反省自己。
书中对于黄亚萍的心理描写让我印象很深刻。我爱高加林,但我怎能为了爱情而嫁到农村呢(不说错与对,这的确是现实。)
此外书中最敬佩的一个人物德顺老汉,快七十岁的一个老头,打了一辈子光棍,无儿无女,但活的很通透,热爱生活,有着最伟大的爱情,也有着最平凡的生活。我觉得德顺老汉代表着作者,不断的向高加林和读者输送着人生哲理。
在我看来,路遥在《人生》中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思考,想传达的内容也很多,我自认为自己的认识尚为浅薄。
但看完书,也许我会想,如果我是高加林,我会怎么选择。如果高加林做了不同的选择,他的人生会不会好很多。
但我永远不可能是高加林,他的悲剧是由多方面决定的,性格,时代,环境都可能造就他的选择。
只是高加林的故事会让大部分人都想到自己,或是思考自己的未来,或是反省自己的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