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第五章“六十耳顺”第三节“圣者多情”。
孔子的恕,孔子的宽容,源于他深广博大的真性情。
千年来,我们尊孔子为圣人。孔子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导师,我们心灵的向导,我们行为的规范。在一般人的意识里,圣人肯定是高高在上、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一言一行都规矩有度的人。其实,真正的圣人一定是性情的,一定是满怀激情而又一腔深情的。孔子就是这样。他对人对事,常常是动情的:自身遭到羞辱,他动情;弟子去世,他动情;在泰山脚下见一可怜的妇人,他也动情……喜怒哀乐,一任性情。在这一点上,圣人跟我们的情感特征是一样的。当然,他比我们博大,比我们深沉。
乐山乐水
孔子爱自然,自然也就给他带来了快乐。
在孔子眼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们快乐的源泉,而且也是我们道德的源泉。山水之中,有我们的德性。天人合一,是极致的快乐。
孔子喜欢登山。“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东山发现整个鲁国其实很小;登临泰山,放眼四望,发现整个天下其实也很小。只有具备了“俯瞰一切”的人格境界的人,才会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
孔子正是这样的人。
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不仅爱好自然,更爱好人类的艺术。艺术是自然的最高体现。《论语.述而》有这样一则记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乐,相传是帝舜时代的乐曲。孔子对它的评价是“尽善尽美”。现代的音乐发烧友,可曾发烧到像孔子这样?听到一首好的音乐,竟然三个月吃肉都没有味道。孔子一辈子爱吃肉,而且,那个时代,吃肉不像现在这样普通啊。
真没有想到,音乐能把人感动到这样的程度啊!他常常被音乐感动得感慨万端。一个人有没有艺术细胞,有没有艺术鉴赏力,就看他是否能被艺术所感动。
人生天地间,满眼山水,满耳音乐。我有双眼,天地便有山水;我有双耳,人间便有音乐。这是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又是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多么圆融纯粹的人生啊,这就是圣人的人生!哪里用得着争名夺利,钩心斗角;哪里用得着甘脆肥浓,锦衣玉食;哪里用得着紫袍玉带,高楼大厦;哪里用得着钟鸣鼎食,声色犬马。造化创造一切,足以让我们享受合乎道德的快乐人生!
大爱大恨大悲哀
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会像一般人那样发怒吗?孔子说过,君子“不迁怒”,但是该怒的时候,孔子也会怒。
孔子痛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不仅如此,他还拂袖而去,离开鲁国去了齐国。这就是圣人之怒。圣人为什么怒?为原则而怒,为公道而怒,为天理良心而怒,不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怒。
对他的弟子,孔子有怒的时候。孔子说”有教无类“,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在原则问题上犯了错误,他是非常严厉的。冉求做季氏家臣,帮着季氏聚敛财富,盘剥百姓。孔子宣布与他解除师生关系。还号召其他弟子鸣鼓而攻之。
圣人没有私仇,只有公仇。
我们常常认为修养的最后境界是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当然是一种境界,但不是最高的境界,也不是唯一的境界。对个人的得失心平气和是一种境界,但是对原则问题也心平气和就不可以了。对一切邪恶的人和事保持道德的愤怒,对一切善良的人遭到不幸感到痛苦,这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大爱大恨之人,有大悲哀。
学生冉伯牛得了不治之症,孔子去看他,从窗口伸进手去握住冉伯牛的手,一连声叹息:“我们要失去他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一个好人啊,偏偏得了这样的病!这样的好人啊,偏偏得了这样的病!”
颜回,这位孔子心目中最好学、最优秀,也是他最喜爱的学生死了,孔子大哭,弟子们来劝他:”老师不要再哭了。”孔子回答说:“我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会他哭还为谁哭呢?”G哭得呼天抢地,一塌糊涂。
人有内忧,也有外患。内忧是自己人性的弱点,外患是命运。命运时时潜伏在我们的前方,随时准备捕猎我们。所以孔子的悲哀,不仅仅是对一个人命运的悲哀,他是从中看到了一种普通的悲哀,他是在感慨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呀。
做盲人的眼睛
温良恭俭让,源于孔子对人的尊重和慈爱。鲁国的盲乐师来见孔子,孔子亲自去迎接,扶着他上台阶,扶着他入席,并将在座的人一一介绍给乐师。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尊重和关怀。
和家有丧事的人一块吃饭,孔子从来不会吃饱。孔子认为人家家里有丧事,心情很悲痛,你在旁边大吃大喝 ,不合适。如果内心对不幸的人真有同情,那时自然会收敛自己的行为,自然吃不饱,即使吃饱也是很小心的。
甚至,孔子在平时看到穿着丧服的人,看到穿着礼服的人,看到盲人,他是“见之,虽少,必作。”
孔子时时处处把尊重刻到了自己的骨子里面。无论是地位高的人还是比自己身份低的人,他都同样的态度,一视同仁。
不掏鸟窝
孔子对动物也有特别的爱心:他不用网捕鱼,因为那样就一网打尽了。他只钓鱼,钓鱼至少是愿者上钩,且捕杀有限。他只射飞着的鸟,不射在鸟巢里安息的鸟。他要给鸟逃生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如果趁着鸟在鸟巢里安息去偷袭,这个行为本身显出人的用心险恶,不光明正大。孔子不是素食主义者,但是他有原则。
合上书本,眼前仿佛看到孔老先生对山、水、大自然、音乐等的享受其中、乐在其中的陶醉神态画面。圣人也是人,也有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和享受;看到了孔老先生把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做到了极致!他的精神境界、品行修养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层次!他的人格魅力是迷人的,令后入敬仰的。
作为我们现代人,我们又该如何真正的学习到孔子的精神精华呢?真正的修我们的内在,影响到我们的家人甚至后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