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谬误的本质,是财富转移,而不是财富增长,说白了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甚至可以理解成是强制性的财富转移,因为窗户打破了,你肯定要换新的嘛。破窗谬误的案例有很多,但你只需要抓住“财富转移”这个核心特征,就能识别它们。
【案例】
破窗谬误,说的是一家商店好好的橱窗,被一个小孩打碎了。老板要花两百块买块玻璃,把橱窗给补上。这时候有人说,虽然你损失了两百块,但如果玻璃永远不碎,那玻璃店老板不就饿死了?玻璃店老板赚了你这两百块,就可以去买面包、买衣服。这样烤面包的师傅,做衣服的裁缝,他们也都有了生意。所以虽然修橱窗花了200块钱,但你推动了这么多的产业发展,这么多人都因为你受益了这是好事。
这似乎有点儿道理,可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谬误?商店老板是把两百块给了玻璃店老板,也的确是给玻璃店带来了一单生意。但商店老板本来没准备把这两百块钱花在换玻璃上,他可能是准备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吃一顿火锅,现在两百块修了橱窗,就去不了电影院,吃不了火锅了。所以说,这两百块,其实是从电影业、餐饮业转移到了玻璃业,也就是说,这只是转移了财富,并没有创造新的财富。
【案例】
有人说战争就像是女人生孩子,过程很痛苦,结果却很快乐。意思就是说,战争虽然会造成很大的破坏,但战后的经济会飞速发展。这是因为战争摧毁了大量的东西,人们需要重新建设,所以战争会创造需求。而且,战争后建设的工厂都是最新的,生产效率高,所以会有所谓的“战后优势”。
但这两种说法都不成立。首先,战争把人们的财富都摧毁了,所以创造的仅仅是需要,而不是需求。只有需求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需要不能。其次,“战后优势”的说法,这也是一个谬论。战争结束后,表面上看起来,全国各地都在新建工厂,一片经济蓬勃发展的场景,但实际上这些建工厂的钱,本来是用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经济的,但现在不得不重新建设之前就有的东西,所以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财富转移。
【案例】
有人说政府应该给哪些弱势者提供低息,甚至是免息的贷款。比如说有的农民,他没有地,就没法生产,只好吃国家救济。如果政府能给他贷款,租一块地,这样他就能创造财富了,过不了多久就能把这个贷款还上,同时还能给国家交税。这个方案听上去很完美。但也是个谬论。
你想,如果说一个没有工作的人,只要给他贷款,他就能创造财富,这种好事哪个买卖人能放过?私人银行在贷款之前,一定要做非常深入的调查,看看这个农民是不是讲信用,有没有劳动的意愿和能力。如果把钱交给一个不靠谱的人,那不仅不会创造财富,还会损失财富。政府的税收都是纳税人的钱,如果这些钱借出去都收不回来,那无非又是一次财富转移,又是一个破窗谬误。
破窗谬误只要我们掌握了,就能在更好区分什么是良性循环创造财富,什么是恶性循环的财富转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