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毁灭可以创造价值,那我们回到原始社会好了。——小马锅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是指,假设在市场完全饱和的情况下,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的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简单来说就是“损害有益”。
破窗谬误
让我们从一个有可能是最简单的例证入手,我们来效仿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从一面被砸破的橱窗讲起。
话说一个顽童抡起砖头,砸破了面包店的橱窗。当店主怒气冲冲追出来时,小捣蛋已经溜得没了踪影。看闹热的人围拢了过来,幸灾乐祸地盯着橱窗的窟窿以及散落在面包和馅饼上的玻璃碎片。
不一会儿这个人群就会进行哲理思辩,其中必然有人开始用祸福相依的哲理宽慰起众人或者店主的心:玻璃破了很是可惜,可是这也有好的一面。这不,对面的玻璃店又有生意了。一副新的橱窗需要多少钱?要250美元?!这笔钱可不算少。
话又说回来,要是玻璃永远都不破,那装玻璃的人吃啥。他们越琢磨越来劲。玻璃店多了250美元,会去别的商家那里消费,那些个商家的口袋里多了250美元,又会向更多的商家买东西,这样下去以至无穷。经这么一说,小小一片破橱窗,竟能够连环不断提供资金给很多商家,使很多人获得就业机会。
要是照这个逻辑推下去,结论便是:扔砖头的那个小捣蛋,不但不是社区的祸害,反而是造福社区的善人。
且慢!让我们来分析其中的谬误。
人们可以看到的是破坏给玻璃店带来生意。但是,面包店主损失掉的250美元,原本是打算拿去做一套西装的或者用于其他消费。面包店主原本可以有双重享受的,现在花了同样一笔钱,却只换了原有的享受。这个隐形的服装店因为未能出现在交易中而被人们忽略了。
破窗理论者或许认为上述假设是在资源拥有者(店主)会主动愿意用250美元去换一套西装。可问题的关键是大部分资源拥有者不会主动去消费。这就是破窗带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其实与其是否买衣服无关,即使他贪财,将钱存入银行,那么本身也属于间接促进投资消费,并以杠杆效应放大(经济学常识)。
我们会发现,很不幸,就是这样的理论在指导着我们绝大多数的经济制度。
他们不是在创造财富,而是消灭财富。把好好的房子拆掉,就是消灭财富的行为,但是却被创造出来的GDP迷惑了。房子是一个存量,所以把房子消灭掉,虽然消灭了财富,然而却没有消灭了当年的GDP。同时,拆掉房子过程,工人还付出劳动,又可以创造GDP。事实上,工人不在这里拆房子,在别处干活一样可以创造GDP,所以这个GDP并没有增加。另一个方面,房子没了,财富不见了。
总体而言,“破窗理论”的谬误之处有三:
首先,其前提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和复杂化,加上信息不完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市场饱和的状态很难发生,供需失衡一般是经济的常态,要么存在过剩的供给,要么就是过旺的需求。
其次,破坏可以创造需求,但是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都谈不上“零和博弈”。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财富的增加,而不是选择破坏创造需求,来促进生产的增加。
再次,“以破坏来创造需求”是一种为了获得经济增量而牺牲存量的愚蠢行为。破坏创造需求这种行为,会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产生“双重成本”:一个是机会成本,这部分有限的资源本来可以挪作他处,用来创造更多的财富。另一个是毁灭成本,就是对已有财富的破坏形成的巨大损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