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的遇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35033/675a8435d3f00d67.jpg)
一、引导:人生母版
1.为什么要讲原生家庭:人生很多内容都与原生家庭有关。这是普遍现象。
2.原生家庭定义:我们出生、成长的家庭叫做原生家庭。我们说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最初成长和学习的环境,也与个体的情感表达、价值观、教养方式、行为模式、家庭亲子关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原生家庭在哪些层面影响:
父母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原始决定因素。
父母未处理的问题,会通过投射性认同,丢给孩子。前辈的创伤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会由孩子背锅,这就叫代际传递。
社会文化背景严重影响着原生家庭以及父母
原生家庭通过作用机制对我们产生影响。
4.原生家庭的问题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父母自身的人格特征和问题造成的长期的家庭氛围。二类,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情感参与度。
(1)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自我分化指在内心层面它指个体把理智与情感分开的能力。在人际关系层面它是指个体与他人的情绪分离的能力。
(2)教养方式是原生家庭影响的核心。教养方式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和养的行为方式。包括情感参与和管教方式两个维度。
二、延展分享
关于课程说到的几个点,我有些补充分享:
1、多面向看待原生家庭的影响
如课程引导所讲,原生家庭中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互动模式对子女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关系模式产生很大影响,很多人能够体验到自己的一些不足是来自原生家庭,那么我们围绕这一普遍现象,还可以补充一些视角去看待这些影响:
首先,是理解没有完美的家庭。在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满足感打个总体分,也可以再将这种满足感细分到情感、物质、社会化(长辈给自己成长成为社会人的榜样)等等方面,看见具体的满足或缺失来自哪里。如果本自具足,那很好,感恩、安上心锚,将早年从原生家庭充好的能量用好、用足,并能够自己接续;如果有不满足,再看这样的不满是来自早期原始的创伤还是成长中经历的社会比较,在不满足中还有没有一些例外是另外一面的,比如父母在有限的能力下所做的努力或者改善、家族其他成员成为自己的重要他人形成正向的影响,或者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和方式有没有形成不同的理解和赋意,等等。
2、理解父母态度和行为的成因
接着,是理解环境与代际传递的作用。往往,这些影响不完全是父母或其他直接养育人孤立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也来自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代际传递,比如常见的重男轻女就有社会文化的影响。重男轻女的家庭也有不同的表现:偏爱儿子和粗暴对待女儿、剥夺女儿受教育等更多权力、更多工具化利用女儿,或者母亲自己也深受其害、给女儿很多压力,要求其“争气”,等等。然后,这些影响也随着社会的变化在悄然产生变化,比如一些地方家暴女性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在转变。
还有很普遍的现象是,父母受到主流社会价值观和话语体系的影响,无法让子女按照自己的个性和意愿去选择人生,等等,这些都是跟社会文化有关。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去理解父母的局限和无奈,看到他们在局限中可能也有的挣扎,随着时间变化已经有和可能有的变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父母。
另外,用家族系统排列的观点来看,家族中有些特定的现象跟家族历史中没有被看见或者被掩盖、排斥的人和相关的秘密有关,比如某些人的愤怒和暴躁,可能是跟家族中的某些暴力冲突、甚至谋杀有关,形成了代际之间的牵连纠葛,让无辜的后代成为受害者。这种现象在系统排列的呈现及背景的回溯中得到了验证。
课程引导中解释了父母将自己的不满和期待投射给子女,让子女内化认同了这些投射(即投射性认同)的动力,这是精神分析的一种解释。家庭系统中的很多现象还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视角有更多的解释,比如上面提到的社会文化、社会建构、家族系统中的集体潜意识、三角关系、同胞竞争等等,都有很多的理论和案例。这里不一一展开,可以在具体的个案中去运用和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