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心流状态的一个核心条件就是要有略具挑战的目标。
但是“略具挑战”是一个无法衡量的词,就像学炒菜时“加盐少许”,容易让人一头雾水,那应该如何理解“略具挑战”呢?
既然是挑战,就必定需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舒适区”这个词也是特别容易让人误解,可能很多人误认为“舒适区”就是自己很舒服的状态,比如说认为不学习、不加班、不改进就是处在舒适区内,而一旦学习加班到深夜就突破自己的舒适了。
其实“舒适区”根本不是这回事,真正的舒适区是指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但凡是在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内行事,就都算处于舒适区。
在行为模式层面,比如说最常见的加班,有些人就是习惯于通过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来完成任务,并以此为荣,而不是通过思考如何改进效率,这样的话即使一天工作24小时,可能也属于在自己的舒适区内行事。
在思维模式层面,比如说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会犯错与受批评,在职场上,有些人在犯错后面对批评时的直接反应就是解释、逃避、找理由或者抗拒,如果经常犯错经常挨批,可能有人就觉得自己是在舒适区外,因为自己感觉那么委屈那么不爽,肯定已经跳出舒适区了,但事实是这可能依然处在自己的舒适区内。
如果一直用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行事,是很难获得成长进化的。
真正的跳出“舒适区”,就是要改变自己已经习惯的、自发产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用上帝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且做出改变。
比如说面对犯错,我们更应该接受外界的批评,发现自己的缺陷,接受它,而不是装作看不见,更不是本能地抵抗,当然这非常痛苦,改进的过程也会比较缓慢,但这是我们进化必然经历的过程,自然界进化的结果是无数物种的灭绝,相比之下我们自己的进化就要“仁慈”得多,如果不选择自我进化,那么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刀迟早会挥向我们。
所以我们在设置目标的时候,不能只是在原有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内把任务的量设置的很大,而不触及真正的根本,那这种目标的设置除了让自己更辛苦外,可能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那应该怎样跳出“舒适区”呢?
我们设置目标的目的无非是迫使自己去行动、去改变,而且这种行动和改变必须得是能持续的、可达到的。
我知道,进化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数百万年点点滴滴的进化累积而成,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我们在跳出“舒适区”的时候,也需要尊崇这种逐步进化的规律。2018年还有几天马上就结束了,好像又到了我们制定新年计划的时刻了,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2016年制定的关于2017年的新年目标,到了2018年依然远在天际,2019年还得背负2016年的计划负重前行……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在朋友圈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目标:每天睡前看书20页、每天跑步3公里、每天早上6点早起、每天下班至少学习1小时……我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制定出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必然的失败,只是有的人坚持了两天,有的人坚持了2个月。
我们的习惯养成需要改变的是固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这种底层的“操作系统”并不是我们的理性可以控制的,要改变它们需要慢慢地与自己的大脑周旋,我们没法让自己一口气吃成胖子,也没法让自己从丑小鸭直接蜕变为白天鹅,我们通常喜欢在踌躇满志的时候,给自己设定一个完美的目标,企图直接来一个华丽的转身,实现人生的逆袭,却忽略了我们的大脑并不允许我们这么做,说的极端点,我们并不受自己控制,我们的思想希望自己完美,但身体却依然选择维持原状。
所以在跳出“舒适区”时,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最好,而应该是更好;不应该是全面革命,而应该是局部革命;不应该苛求一步到位,而应该是循序渐进。
当然,这个过程应该是持续的,当我们在某一个点上跳出了舒适区,那么接下来就得瞄准下一个点,持续向前,永无止境……
这应该就是我们在设置“略觉挑战”的目标时,所需要认真考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