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古印度(天竺)的佛教,是如何传播到中国的呢?坊间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是这样概括的:“白马东来,佛兴震旦。”震旦,是当时古印度对中土一带的称呼;而白马,在传说中,佛经是靠神通广大的一匹白马驮着,一路载至东汉都城洛阳的。今天,在洛阳郊外,因白马而得名的白马寺依然因“佛教东传第一寺”的地位而香火鼎盛。
当然,白马再是神通广大,也不可能自己就把佛经驮到洛阳,退一步讲,就算白马独自把佛经驮运到洛阳,可佛经上都是梵文啊,朝廷上下没一个人看得懂,又如何弘扬佛法呢?
故事,还得从东汉明帝的一个梦说起。
东汉墓室中的车马依仗图东汉明帝永平(公元58-75年)年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个光芒普照的金人,从空中飞来。醒来之后,明帝就召集群臣,想知道这个梦到底是吉是凶。刚巧,明帝手下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大臣,名叫傅毅,这傅毅就对明帝说,陛下,臣听说西域有一尊大神,名号叫作“佛”,陛下您昨晚做梦梦到的金人,想必就是了。
明帝一听,觉得颇有道理,但这“佛”到底是何许人也,大家都没有见过,傅毅虽然听说过,但也只是道听途说,作不得准。这梦里的神明是知道了,可这神明到底有啥说法,大家还是不清楚。于是,汉明帝就派了两个大臣——蔡愔、秦景,领着一批随从,去往天竺,去这位“佛”的故里,看看到底有什么说法。
古印度文明的标志——哈拉帕遗址可巧了,在路上蔡愔和秦景他们就碰上了中天竺的高僧摄摩腾,交谈之下,这位师父可是深谙佛法。这下二人就想,既然摄摩腾师父深谙佛法,何不请他回洛阳面见陛下呢——这样,自己也就可以交差了——不然,这天竺异域,语言不通,西域又战乱频频,要靠自己这几个人,完全弄明白“佛”是怎么回事,还不知道等不等得及回去向皇帝复命呢。
想着,蔡愔、秦景他们,就诚恳地邀请摄摩腾法师一同去洛阳。这摄摩腾也是异人,不仅自己深谙佛法,还有着大的志向——弘扬佛法,度化群生。既然当时的洛阳还没有佛号经幡,而这两位汉朝的大臣又诚恳地相邀,那自己于情于理,都应该去洛阳了。
于是,摄摩腾就和前来寻访佛法的汉朝使者们,一同上路。这一路上,免不得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翻葱岭、涉流沙,最后终于抵达洛阳。
洛阳博物馆中的东汉陶俑汉明帝在洛阳,始终惦记着往天竺寻访佛法的使者,日盼夜盼地,终于有一天,让他盼来了使者们。和使者一同回来的,还有深鼻高目的一个外国人——也就是摄摩腾。初次见面,明帝有些疑惑,但是,听说了摄摩腾的“神迹”之后,明帝对其大为叹服。
原来,这摄摩腾深谙佛法,对大乘、小乘经典都很有研究。而摄摩腾平时的生活,居无定所,四处游方、随缘度化。
有一次,摄摩腾身在西域,为某个小国的信众讲解《金光明经》。讲到一半,忽然就听到消息,敌国发兵入侵。眼看着君臣、民众都很紧张。这时候,摄摩腾停下了正在讲解的《金光明经》,不慌不忙地告诉大家:佛经里有言“能解说佛法、导化民众的人,是会被地神护佑的,借助地神的神力,他定能让他所居处的地方平安康乐”,现在两国刚刚交兵,正是宣显佛法的时候。
说着,摄摩腾毅然离座,独自一人前往敌国阵中,愿两国能相安而罢兵,相互和好。当时听讲说法的一众信徒,都为摄摩腾捏了一把汗,可没想到,最后摄摩腾平安归来,并且成功地说服了敌国罢兵。从此,摄摩腾在西域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因为他而皈依佛教的信众,也越来越多。
摄摩腾与白马和摄摩腾交谈之后,明帝龙颜大悦,对东来弘法的天竺神僧倍加礼遇。
当时国内还没有任何的佛寺,明帝就照着天竺精舍的规制,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一处精舍,以供摄摩腾居处。
初来汉地,摄摩腾颇有一番雄心壮志,想要在中土大弘佛法。不过,当时的中土,因为佛法刚刚传入,几乎没有什么皈依的本土信众,而西域与洛阳相隔数千里,语言上的差异巨大,摄摩腾自忖很难用自己蹩脚的汉语为普通民众把深奥幽玄的佛法讲解清楚。
不久之后,摄摩腾带着一丝遗憾,在洛阳示寂。
今日的白马寺据说,最初摄摩腾所居之处,不叫“白马寺”,而叫“招提寺”。
五胡乱华之时,有北方游牧民族首领不信佛法,毁坏佛寺。洛阳周围诸多的寺庙唯有招提寺还没有毁坏。夜半时分,有一匹白马绕着招提寺中的佛塔悲鸣。这首领听部下报告,到招提寺外一看,果真如此。想来,这白马悲鸣,也是天意。有念及此,这位首领就下令,停止毁坏寺庙,招提寺由此幸存下来。
后来,当地百姓因为白马的悲鸣而让佛寺得以幸存下来,就把招提寺改名叫作“白马寺”。
【说明:以上是佛教东来的传说故事,事实上,许多学者(以吕瀓为代表),包括笃信佛教的蒋维乔、赵朴初居士等人,都不把摄摩腾作为佛教东来开展大规模传教活动的开始,而把这个时间节点定在安世高、支娄迦谶东来之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