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林老师的直播,有一个妈妈因为孩子在网课中回答不上问题会哭而苦恼。经过林老师的引导,发现孩子在知道答案时也会高兴。但为什么我们会给予不愉快的事情更多的关注呢?
在《大脑幸福密码》里,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里克·汉森博士融合脑神经科学、积极心理学与进化生物学的跨界研究,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会时刻留意潜在的风险或损失,相对好消息,对坏消息更敏感。
首先,通过进化生物学的分析,为了让基因传递下去,当人类面临找到让人愉快的“胡萝卜”还是远离挥舞过来的“大棒”时,站在生死存亡的角度,大棒比胡萝卜更紧急。如果人类没有躲过一次挥向自己的大棒,就会面临生命危险,永远失去了找到胡萝卜的机会。基于风险评估,大脑最终进化得对大棒越来越敏感,形成一种坏比好强大的消极偏见。 即使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比形成这一偏见的环境已经安全了很多,但大脑仍具有这个基因特性。这样来看,是不是可以认为,“坏比好强大”的大脑是被基因塑造而成,并强加给我们的?果真如此,就给我们留下了主动做些什么,去重新塑造大脑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被基因塑造的大脑,导致我们的坏体验会大大压制好体验。因此,作者指出,为了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每一个我们遇到的消极互动,通常需要至少五个积极互动才能抵消。我们可以看一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当父母发现孩子不够自信时,有没有想一想,我们对孩子日常的肯定、表扬与批评的比例达到了5:1吗?
其次,从脑神经科学来看,大脑中与记忆有关的部分是颞叶、海马体和间脑。颞叶记忆位于记忆阶层的浅层,⽐较容易遗忘;海马记忆位于记忆阶层的深层,记得⽐较牢固,海马体也是大脑中掌管记忆的核心部分;间脑记忆是更深层的记忆。可以进入海马体记忆的内容一般是对生存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或者与生老病死和危险有关。因此,相对好体验和愉快的事情,坏体验或坏事情更容易威胁到我们的安危,也就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到海马体,记得更久更深刻。简而言之,消极的情绪状态可以轻而易举地转变成消极的神经特质,而好体验却总似雁过无痕般流经人的大脑,除非我们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方法,让好体验停留的时间变得更长。
虽然,在获得幸福与平和的道路上,大脑给我们设置了一些阻碍,但只要我们去认识它,并做出尝试和改变,久而久之,大脑就会被重新塑造,变得既坚定有力、复原性强,又积极乐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