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史记·那一场暴风骤雨般的舌战

读史记·那一场暴风骤雨般的舌战

作者: 然去乎 | 来源:发表于2021-04-26 23:55 被阅读0次

秦本纪写秦孝公三年的商鞅变法,无异于一块巨石,在秦国这片池塘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作为变法大臣商鞅,哦,对了,他那时还没有获得商十五地的封邑,还应该称为卫鞅。作为变法大臣卫鞅,他自然力谏秦孝公变法。但是,甘龙杜挚等老贵族却不买账,还和卫鞅争论起来。作为秦国国君,秦孝公则非常欣赏卫鞅的建议。他不顾老贵族的反对,力挺卫鞅,在秦国执意变法。结果变法实践证明,百姓对新法感到痛苦。

在这种情况下,秦孝公并没有犹豫不决或者打退堂鼓,他对卫鞅鼎力支持,将变法进行到底。新法实行三年,秦国的老百姓才感觉到了秦法的便利。

对于变法派与反对派之间的这次争论和舌战,史记商君列传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这描述更客观再现了秦国各方力量对变法的态度,不但记述了卫鞅与甘龙杜挚的争论,还记述了秦孝公对变法的疑虑。秦孝公虽然认可变法,但是他同时也很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和国际声誉,他恐天下议己。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卫鞅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首先说服了秦孝公。接下来又舌战甘龙、杜挚,终于让孝公心悦诚服,义无反顾地确定了变革法度的命令,这才使得卫鞅的强国之策在秦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如果能够穿越去当时激烈的争论现场,大致会看到下面这情形。甚至还可以更任性一些,随时按下暂停键,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分析和品味。

秦孝公:卫鞅,你这强国之策若真的在秦国推行开来,天下人会不会对寡人有所非议呢?

旁观者:显然,秦孝公从立法者的角度看,觉得这办法不错,但从受众的角度看,他自己心中也是有些顾虑和担忧的。这可能也为后来太子犯禁的处罚埋下了伏笔,甚至也让人觉得当商鞅从执法者变成受众时,他的那句感叹是历史的必然。那时,秦孝公已经去世,商君被老贵族算计,扣上了谋反的罪名,他在逃亡中谓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卫鞅:君上,卫鞅以为,君上无需多虑。

旁观者:卫鞅先打消秦孝公的顾虑。可是卫鞅你自己要不要多虑一下呢?毕竟站在战车上俯视和陷于车轮下仰望,这两种感觉可是截然不同的呀!

卫鞅:臣闻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功成名就。要做一件大事业却又举棋不定,事业也不会成功。

旁观者:接下来说君王应果决,也就是要当机立断。这一点和君王应具备的素质不谋而合,很有说服力。

卫鞅:况且,比一般人高明的行为,本来就容易遭人非难;具有独特见解的人,也必然受人厌恶。蠢人对既成的事实还看不透,聪明人却早就看出了苗头。

旁观者:接下来再把变法派和受众进行明确定位。前者高明独特,后者却雾里看花。如果要以蠢人的好恶来左右聪明人的行动,那还不把聪明人憋屈死?

卫鞅:所以,在做事之前不需要跟老百姓讨论,只要在事成之后跟他们共享欢乐就足够了。德行高尚的人不必迎合世俗,成就大功业的人也不用跟众人商量。

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效法旧的法规;只要能够有利于民众,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旁观者:打住!前面在说聪明人和一般人,最后的结论却偷换成了圣人与旧礼法。但是孝公被捧得太高,已经看不见脚底下是一般人还是旧法了。

秦孝公:好。

甘龙:不是这样。

旁观者:甘龙反对了!

甘龙:圣人不改变民俗来教化人民,聪明的人不变更法规来治理国家。

旁观者:甘龙对圣人和聪明人重新进行了定义。

甘龙:因循民俗而教化,不费力却能成功;沿袭成法来治理国家,官吏感到习惯,百姓也相安。

旁观者:甘龙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这样就是圣人、就聪明,以增强说服力。人家出力小而收效大,投入产出比高呀。

卫鞅: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话。

旁观者:对甘龙直接驳斥,你的立足点就是俗人,就是一般人。

卫鞅:一般人习惯旧风俗,学者们沉溺于自己的见闻。因此这两种人做官守法是可以的,但不是能跟他们谈论常法以外的事情的。

旁观者:理由一,甘龙之流不可与之谈变。这有点盐铁论中官员对文学贤人的看法。两种人持两种观点,就好像两根平行线,谈不拢。

卫鞅:夏殷周三代,其礼制不同却都能成就王业,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五霸,其法度不同却都能成就霸业。这是为什么呢?聪明的人制订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更改礼制,平庸的人受礼制束缚。

旁观者:好吧,又对聪明贤能重新界定,就差一点指名道姓说甘龙是蠢人了。

杜挚: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变革法度;没有十倍的功用,不改换器物。

旁观者:甘龙败下阵来,杜挚又来冲锋。

杜挚:效法古制,可以没有过错;遵循旧礼,可以避免偏差。

旁观者:总之就是不变最好。

卫鞅:治理天下不是只有一种办法,为了便利于国家,就不能效法古制。因此商汤、周武王不效法古制却都能成就王业,夏桀、殷纣不改易礼制却灭亡了。反对古制的人无可非议,而遵循旧礼的人不值得称赞。

旁观者:有结论,还有正反例证,再次强调变法的重要性。治理国家要锐意进取,成就一番伟业,岂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秦孝公:好。

旁观者:秦孝公终于坚定了信心,这可能也是变法之初即使百姓以为苦而孝公不改初衷的原因。看这段,不由就让人想起盐铁论激烈争辩的情景,想起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面。卫鞅牢牢把握住孝公要图强、要称霸、要迅速成就一番伟业的基本点,针对受众的不理解,被触动利益方的狡辩,有理有据地批驳论证,再神不知鬼不觉偷换下概念,他的辩才也是极具说服力的呀!

相关文章

  • 读史记·那一场暴风骤雨般的舌战

    秦本纪写秦孝公三年的商鞅变法,无异于一块巨石,在秦国这片池塘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作为变法大臣商鞅,哦,对了,他那时...

  • 走过

    走在三月的春风里, 管大的那一场动彻心扉的讲座, 犹如暴风骤雨般敲打在每位语文老师的心上, 那一句句幽默而又令人深...

  • 走过

    走在三月的春风里, 管大的那一场动彻心扉的讲座, 犹如暴风骤雨般敲打在每位语文老师的心上, 那一句句幽默而又令人深...

  • 霸王霸王奈若何|感项羽

    第一次读《史记·项羽本纪》,当视线落在项羽被困垓下那一场,失意落寞霸王独自向天慨叹那一节,眼光不由得些微润湿。 每...

  • 成长的梦

    啊,那一场场梦一般的春天,那一场场梦一般的细雨,那一场场梦一般的花语,那一场场梦一般的气息。都是年少成长的梦,都是...

  • 一般人如何读《史记》

    作为一般读者,我们要不要读《史记》?该怎么读? 《史记》,为司马迁历时14年所撰写,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至宝。是...

  • 《韩昇史记百讲》:读《史记》,有方法

    从来都没有读过《史记》,也没有想过去读《史记》。因为,压根不敢读《史记》。 但其实,读《史记》,有方法。 一,要学...

  • 悲愤和高兴

    ——读《史记故事》有感 读了史记故事,我感到悲愤和高兴。 史记...

  • [学习]太史公究竟是谁?

    近来读《史记》,遇到文学史上的一段公案:太史公是谁? 一般认为,太史公是指司马迁。但《史记》篇目中多有“太史公曰”...

  •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2》

    目录 33,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秘不发丧 34,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沙丘政变 35,王立群读《史记-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记·那一场暴风骤雨般的舌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gyrltx.html